把書“翻譯”成動畫版,在網絡平臺和手機客戶端同步推送……最近,《習近平用典》政論微視頻第一季正式上線播出,吸引了眾多網友點擊觀看、分享評論。
微視頻每集不到4分鐘,以精美的畫面、流暢的敘事,介紹典故出處、解讀現實意義,這讓很多觀眾感慨,“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傳遞治理理念,弘揚傳統文化,這樣的形式可謂“既有意義,也有意思”。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礦”。其中的治理思想,也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養分,被運用于治理現代化的當代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就非常擅長“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信手拈來的用典,形成了獨具魅力的風格。這也給我們啟示,可以用更鮮活的形態、更貼近的形式,來表達思想、傳遞價值。
“觀眾叫好,才是真的好”,正如一位動畫設計專業人士所言,優質的文化內容從不缺乏市場。相聲演員講究“寓教于樂”,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其他文化產品:想影響人,先得吸引人。有人統計,在很多國家,超過80%的動漫產品的目標受眾是成年人。的確,很多人更習慣于在“平視”中,思考深刻哲理,獲得人生感悟。《習近平用典》這樣的“政論微視頻”,正是希望以輕松的形式,讓總書記引用過的典故、闡釋過的道理“入腦入心”。
目前,我們仍有不少文化產品,重說教灌輸,輕互動溝通,讓人不想看、不愛聽,自然也難以取得效果。將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主流價值找到“傳播載體”“溝通符號”,還需要進一步努力。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讓那些能滋養心靈、充實精神的主流價值傳出去,在與時代、與社會的對接中,實現與人心的對話。
女主人留下陽臺的燈光,給樓下兩個吃夜宵的清潔工“借亮”。不到1分鐘的電視公益廣告《一盞燈》,曾感動無數人。再簡單不過的劇情,為何如此溫暖人心?最關鍵的還是找到了文化產品、社會價值和觀眾感受的契合點。我們正需發現更多這樣的“觸點”,找到合適的表達“出口”,如此才有可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才能走近個人、走進生活、走向世界。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從5000多年悠久歷史中汲取思想養分,從960多萬平方公里上發現生動故事,以更鮮活的形態、更貼近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價值,我們就一定能有更大的自信,為文化發展、文明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劉歌)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為新鄉賢叫好
已是最后一篇
-
為新鄉賢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