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7月8日電(記者 王新明)正在舉行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上,“綠色發展、天人合一”的主題成為中外嘉賓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綠色發展,正引領中國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綠色發展,知易行難,知行合一,方能漸行漸遠。
我國自古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樸素生態觀。史載明正德三年,也就是1508年,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時,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思想。他主張,“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狠抓落實,再好的藍圖也只是一紙空文。因此,“綠色發展、知行合一”,前提是“知”,關鍵在“行”。
所謂“知”,就是要明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絕非對立,而是如鳥之兩翼,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須良性互動、協調發展。高質量的發展既要看“經濟”的臉色,也要看“自然”的氣色。不留青山、難求金山;不負青山,方得金山。
所謂“行”,重在選擇并堅持走正確的發展道路。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守著綠水青山餓肚子”的窮路,而是在現代化進程中選擇更先進的生產方式,通過更科學的制度安排,坐山養山、蓄水用水,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科學發展之路。
著眼綠色發展,還要在“合”字上下功夫。不僅把綠色發展作為一種理念,而且升華為一種行動指南、道德標準。要發揮教育、媒體等機構的作用,推動綠色發展走進樓宇、走進社區、走進車間、走進田野,滲透到每一個角落,深入到每一個人的腦海。
躬行綠色發展理念,必須從政策源頭抓起,嚴格落實、一以貫之。不再讓GDP“掛帥”,而是將生態納入政績考核,并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于綠色發展全過程,強化監督體系,讓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懂得“綠”、愛護“綠”、用好“綠”,讓山水、田園、城鎮、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大學生就業 高校還需“送一程”
已是最后一篇
-
大學生就業 高校還需“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