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觀市】
一向不缺少話題的中國電影市場,在這個炎熱的夏天卻以“打著冷戰”的方式出場——剛剛過去的7月,全國電影票房約45.15億元,雖是今年單月票房成績的第二高,但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近10億元。一路高歌猛進的中國電影市場,5年來暑期檔首次出現負增長。
實際上,今年春節檔后,電影市場的狂熱就在消退。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增幅約為20%,創下5年來半年票房增幅的最低值。彼時,許多人都對暑期檔寄予厚望。畢竟,去年暑期檔,中國電影市場創紀錄地收獲124.31億元的票房成績,僅7月份電影票房就超過50億元。但這個7月,電影市場的表現顯然不盡如人意,上映的電影數量比去年同期多、票房成績卻比去年同期低,與人們先前期待的市場“井噴”相去甚遠。
客觀來講,今年中國電影市場的表現并非一無是處,甚至可圈可點。截至8月7日,今年全國電影票房達301.49億元,邁過300億元門檻的時間相較去年提前了一個月左右。300多億元的票房數字也并不低,已超過2014年全年電影票房,票房增長的大勢未變,但增速未達預期的現實也著實反映出電影市場的降溫現狀。
市場因何遇冷?與去年全年高達四五十億元的票價補貼相比,今年在線售票平臺的票補明顯減少,習慣了低票價的觀眾觀影欲望有所降低。此外,影片扎堆上映導致電影排片時間變短、一些口碑較好的小眾電影排片太少導致觀眾無法欣賞到自己想看的影片……這些都是電影市場持續低迷的原因。但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市場從不缺少消費熱情的事實,觀眾的觀影習慣也已養成,影院和銀幕數量逐年增加,互聯網購票平臺讓觀影更加便捷。為何這些利好因素未能扭轉電影市場初現端倪的頹勢?或許此時,探究問題的眼光更應回歸電影本身。影片激不起觀眾的觀影熱情、不能讓用腳投票的觀眾心甘情愿地走進影院,再多的噱頭、再靚的明星顯然也都是徒然。
盡管早前春節檔的火熱表明人們對市場仍有所期待,但終究耐不住太多質量平平的片子將人們的耐心和信心都消耗掉。盤點今年上映的電影,除了《美人魚》以30多億元的票房一枝獨秀外,口碑與票房齊飛的影片更多是《瘋狂動物城》《魔獸》《美國隊長3》等進口大片。反觀國產電影,很少有口碑上佳、能成為社會話題的“爆款”,更多的則是靠各種IP和“小鮮肉”支撐門面的電影。以前,說起一部片子不好,大家或許還充滿好奇地去看看這個片子如何不好。如今,爛片看多了,獵奇心消費完了,觀眾對一些“雷人”的片子再也提不起興趣了。
可見,只追求利潤、不追求品質,只生產產品、不生產精品的供給模式“供”出來的只能是不可持續的虛假繁榮。電影市場的問題,歸根到底還在于內容,在于人們旺盛的消費需求與文化產品高質量供給不足存在矛盾,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當前文化消費市場普遍存在的問題。市場呼喚更多“爆款”,從業者如果能沉下心來,好好思考如何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出更多精品,電影市場經歷的這場寒流才算有意義。(陳晨)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懂敬“畏” 方成其“偉”
已是最后一篇
-
懂敬“畏” 方成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