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乘地鐵去上班,正值早高峰,有很多人排隊候車。地鐵到站,車門剛剛打開,大家都很有秩序地等車內的人先下,然后再上車。可是,正當一位大爺準備下車時,一位打扮入時的年輕女士著急忙慌地突然沖進車廂,差點把老人撞倒。她沒有表示任何歉意,便趕緊找了一個空位心安理得地坐下了。
乘坐公共交通,先下后上是基本常識。可是這位女士只顧自己,不顧周圍人的感受,既讓自己出了丑,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這樣“不拘小節”的人不在少數,像本期讀者來信中列舉的種種行為也是如此:有顧客吃自助餐大量浪費卻不聽勸告,在公共場所衣著暴露等。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兒,卻能反映個人教養和國民素質所暴露出的問題。教養往往就是在這些細枝末節上丟分的。
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隨著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些有失教養的行為為何還是屢屢發生?我們應該反躬自省。
從缺乏教養的諸多表現來看,基本上都是不重視細節問題,總認為無傷大雅、不以為然,甚至有些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覺得這是“標新立異”,是“堅持自我”。當然,每個人都有表達個性的權利,但應該以不破壞最起碼的公共禮儀規范為前提,畢竟每個人都是“社會人”,在待人接物、言談舉止中要體現個人的風度品位、修養情操。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者讓座,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不亂丟垃圾,穿衣整潔得體,凡此種種,雖是小事,但都是個人教養的最好展現。只有真正從思想上重視,才能轉化為一點一滴的行動,養成良好的習慣。“誠于中者形于外”便是這個道理。
當然,重禮儀講文明的習慣養成,只靠個體的道德自律和行動自覺是不夠的,還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樹立最基礎的行為準則和公共規范。比如,我們經常看到草坪上“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的標志牌,雖然還有極少數人為了圖方便,視而不見地踐踏,但大多數人都能以此為戒,自覺遵守。行人留下的腳印少了,得益于這種善意的引導提醒,而且越來越多的草坪上已經無需立牌,人們也會主動繞行。近年來,隨地吐痰、在公共場所抽煙、酒駕等現象,隨著管理力度的不斷加大也有明顯好轉。
可見,教養是從細節中、從點點滴滴中教化養成的。教養培育和莊稼灌溉的道理一樣,大水漫灌雖能疏解一時之旱,但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滴灌”可能更有效更有針對性。修正生活中的細節問題,耐心細致地“滴灌”,久久為功,方能浸潤社會肌理,教化世道人心。
《論語》云:“不學禮,無以立”。禮儀、教養如何培育?餐桌上的一碗一筷,談笑間的一言一行,細節處的每一次改觀,都是塑造有教養的現代公民的必修課。(金正波)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時代何以重喚“女排精神”
已是最后一篇
-
時代何以重喚“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