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記者何雨欣)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通報,2014年以來,全國公布稅收違法黑名單2470件,通過聯合懲戒,阻止欠稅人出境483人次;667戶融資授信被限;529戶限制取得政府供應土地等。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一張基于政府信息共享的社會信用網正在編織,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進展。
人無信無以立身,企業無信無以立業。尤其在市場經濟的激流中,誠信更是比金子還要珍貴的財富。“誠信就是生產力”“信用是最大的社會資本”等,漸成社會共識。
誠信無形,需要有形之手去推動。部門之間通過信息共享,聯合懲戒,讓“老賴”欠稅無所畏懼,變成欠稅“老賴”無處躲藏。一方面可提高納稅人依法納稅的意識,一方面也營造了企業誠信經營的氛圍。
讓失信者吃“苦頭”,也要讓守信者嘗到“甜頭”。稅務總局在公布納稅“黑名單”同時,還公布了納稅“光榮榜”,納稅信用好的企業可享受優先出口退稅優惠,守信優質的小微企業還可享受貸款便利等。褒揚與懲戒雙管齊下,相關部門還應做出更多探索,把誠信打磨成一塊無法取代的金字招牌。
市場經濟下,守信不限于企業如數完稅,每個人都是社會誠信的構建者。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是一項覆蓋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必須通過政府信息共享,建立自然人和法人統一代碼等制度去加快推動。目前,包括稅務、法院、金融等很多部門、單位都建立起與誠信相關的信息體系,一方面要加快實現數據的規范收集與使用,一方面也要避免碎片化與片面化,在共享基礎上,統一思路,共同協作構建一套合理的誠信評價體系。
誠信是衡量一個國家法治環境優劣的重要指標,構建社會誠信體系是推進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誠信者一路暢通,最終也需要用法治保駕護航,以制度培育自覺,讓誠信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G20峰會折射的勢與變
已是最后一篇
-
G20峰會折射的勢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