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歷再次掀到了這一頁:9月10日。這是第32個教師節,這是屬于全國1539萬余名教師共同的節日。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32年間,中國教師的腳步始終與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富強緊緊相隨。
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優化、鄉村教師吸引力不斷提高、師德建設長效機制逐步完善……每一步,都標注下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全新刻度。
他們是改革的推動者,甘守三尺講臺,爭做“四有”老師,在51萬所學校支撐起2.6億在校學生這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支撐著中國實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歷史跨越。
他們更是民族的筑夢者,傳授新知、隔絕蒙昧,立德樹人、凝聚信仰,點滴間培育著一個社會的文明氣象,叮嚀中為國家和民族立心鑄魂。
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讓我們把崇敬和祝福獻給這群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的人民教師!
是的,與時代同頻共振,這是新時代教師應有的精神品質。今天,當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經濟社會轉型、全球教育變革、信息化浪潮來襲,當國家對拔尖人才、創新人才的需求日趨迫切,當教育對象成為“互聯網原住民”,他們更是當仁不讓地成為創新的踐行者:慕課、機器人、先進技術走進課堂,不再是“滿堂灌、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互動與體驗式的學習;博物館、植物園、敬老院,孩子們走出教室,生命開始向世界張望,探究的目光閃動在一張張渴望知識的臉龐。
不能忽視的是,創新路途中,他們也有苦惱:有教師覺得創新太過“高大上”,可望而不可即;有教師會萌發創新的沖動,但往往得不到考核評價體系的充分認可;有教師囿于自己學科的一畝三分地,難以綜合課程內容、教育心理、教學技術等進行集成創新……
點亮創新的火種,無疑要從尊重教師開始。
尊重教師,就要尊重他們平凡的付出。創新并非遙不可及,它就蘊藏在每堂課的講授、每道題的輔導中。將前人積累的文明成果繼承創新,從知識生產的角度啟迪智慧、培育新人,從精神塑造的角度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賡續文明火種,誰能說教師職業的本質不是創新?
尊重教師,就要珍視他們點滴的創新努力。教育發展史上,從20世紀60年代斯霞主張“教師要愛學生”,到20世紀80年代李吉林探索情境教育法,再到近年來李希貴倡導的走班制,這些教育實踐的主體,最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最懂得遵循教育規律。只有珍視這大大小小、哪怕細微的突破改變,才能激發出蘊含在教師群體中無窮的創新動力。
尊重教師,就要包容他們創新路途上的失敗。凡創新都有風險,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以成敗論英雄。錢學森在論述科學發展規律時說:“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臺階,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峰。”教育創新也是如此,如果一開始就設定好要拿多少成果、出多少專利、長多少分,無疑給教師戴上了前行的“緊箍”。
尊重教師,還要給他們的創新提供充分的物質和制度保障。創新不會憑空而來,要建立科學的評價考核機制,讓教師有時間、有空間開展教學實驗;還要進一步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為教師的成長提供平臺。
唯有創新的教師,方有創新的人才。毛澤東同志說:“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
點亮教師創新的火種,一個全面創新的中國值得期待。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用科幻點燃奇思妙想的星星之火
已是最后一篇
-
用科幻點燃奇思妙想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