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福建泉州市區公共自行車投入使用兩個多月來,受到不少市民的關注與認可。但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巡查發現,一些市民在使用過程中操作不當,甚至出現一些不文明行為,主要表現為架空踩踏、立架上坐、故意反轉車座等。
目前,全國許多城市都投放了大量的公共自行車用于市民出行和游客旅游,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然而,“虐待”公共自行車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各地相關部門“請愛惜車輛”的呼吁從未停止過,媒體對不文明騎車行為的批評也未曾間斷過,但不該“受傷”的公共自行車最終還是“受傷”了,有時甚至“遍體鱗傷”。因為有人不愛惜公共自行車,結果導致公共自行車嚴重損壞。
投放公共自行車是一件便民利民的好事。如何維護這個公益設施,讓它不受到傷害,拷問著市民的素質,更是一道考驗城市文明水平的考題。公共自行車投入運行后,必然會帶來租借返還、維修保養、防損防盜等一系列問題,這其中既有客觀存在的問題,也有人為造成的問題。不管是客觀還是人為,這些問題都影響著這項公共政策的效益發揮,而由此帶來的損失將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
公共自行車作為免費公共品,既需要有關部門細化管理,落實責任,更需要全體民眾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各地政府和公共自行車運營方應有所作為,比如制定完善相關的管理規定和辦法,推出剛性的措施,對不文明用車、損壞車輛等行為進行處罰,實行剛性的法規約束,讓政府出臺的好政策行穩致遠;再比如可以考慮推行黑名單制度,將屢次不聽勸告的不文明騎車者列入黑名單,限制其在一定的期限內不能租車,從道德層面來遏制一系列不文明租用車行為。有關部門還應該加強宣傳教育,讓市民明白故意損壞公共自行車的后果,培養和提升公民的整體文明素質,同時要加強監管,安裝監控設備,運用智能化、網絡化手段強化日常運營管理,杜絕不文明租車用車行為。
公共自行車也是“公德車”,是檢驗人們公德意識和文明素養的試紙。愛護和保護公共自行車是每個市民的責任和義務,期望每個人都帶著公德心上路,讓公共自行車這項公益事業更好地前行。(潘鐸印)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以“四有”教師為目標做好學生“引路人”
已是最后一篇
-
以“四有”教師為目標做好學生“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