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9月13日電(記者周潤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又到一年中秋時。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情感和文化記憶,新風不移舊俗,當我們刷微博、發朋友圈、搶微信紅包歡慶中秋的時候,不應忘記中秋深厚的文化內涵。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中秋節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文化內涵不斷豐富,飽含了人們追求美滿、和諧、富足、安康的美好愿望,而團圓,是中秋節的核心內涵。
近年來,日新月異的網絡新技術,拓展了人們的社交空間,緊密了親友之間的關系。微信、微博在傳情達意的同時,也給傳統節日文化增添了現代、娛樂、輕松的新特點。但在享受新技術帶來的便利同時,卻不能淡化情感交流。在舉家歡聚之際,莫讓低頭刷屏代替了互訴衷腸。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促進家庭和睦的精神紐帶。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佳節,無不承載著華夏兒女對親情與和諧的美好向往,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和祝福。
每逢佳節倍思親。路再遠再曲折,也要回家團圓。這就是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強大的情感吸附力所在。
不可否認,由于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節日民俗文化有所淡化,一些傳統節日變成了“美食節”“旅游黃金周”。但無論時代怎么變遷,科技如何進步,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因為它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情感與文化身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黏合劑。
文化如水,一旦斷了源,傳統節日也就失去了根。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傳承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責任,如何讓中秋節這樣的傳統節日薪火相傳,釋放文化內涵,需要我們每個人身體力行去推動,也需要社會和相關部門“搭臺唱戲”。傳統文化需要在繼承中創新,只有不斷開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尋找新載體,讓人們更多地品味文化之美、享受傳統之樂,才能把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隨筆:心靈的撞擊
已是最后一篇
-
隨筆:心靈的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