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民辦教育改革發展作出全面部署。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民間辦學的深厚傳統,孔子廣收門徒,倡導“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打破了長期以來“學在官府”的貴族知識壟斷,開私學之先河。此后數千年間,各類私塾、精舍、書院經久不衰,民間興學的傳統根深蒂固。清末民初,在教育救國理念的感召下,眾多知識分子大量創辦平民學校,為普及教育作出杰出貢獻,也誕生了像南開等一大批令人矚目的私立學校。改革開放以來,民辦教育重返歷史舞臺并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已經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學歷教育到非學歷教育,層次類型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發展局面,有效增加了教育服務供給,為推動教育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辦教育至關重要,從長遠看,其繁榮發展的道路才剛剛開始。“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要讓今后的民辦教育發展得更好,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仍須加強保障和規范力度,為今后的繁榮發展開好頭。就過去的經驗和教訓看,當前的民辦教育也面臨許多制約發展的問題和困難。尤其在法人類型不分、政策支持不足,內部管理無序、內外監管不嚴等方面,民辦教育亟須得到規范和支持。
為此《意見》特別指出“分類管理,公益導向”,實行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分類管理,實施差別化扶持政策,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堅持教育的公益屬性,強調無論是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還是營利性民辦學校都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此基礎上,不斷致力于優化環境、綜合施策、依法管理、規范辦學,為民辦教育的“行穩致遠”保駕護航。
《意見》的發布,其實質就是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民辦學校管理體系,以及構建真正的現代學校制度,營造有利于民辦教育發展的制度環境,提高民辦教育治理水平,促進民辦教育繁榮發展。為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加強黨對民辦學校的領導,進一步轉變職能,改進政府管理方式,真正激活社會各界的力量,鼓勵他們放心大膽地投身教育這一偉大事業,擁抱民辦教育的春天。(光明日報評論員)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政策有了 還要加油干
已是最后一篇
-
政策有了 還要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