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的臨近,春運客流高峰隨之到來。據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1月24日、25日,春運迎來了節前客流最高峰,預計日發送旅客將突破8300萬人次。歸心似箭的人們,在回家過年的溫馨旅途中,勿忘摒棄交通陋習,文明有序出行。
年年春運,對文明出行的呼吁都成為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出口成“臟”、惡意逃票、在車廂等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既銷蝕了行為人的素養和信用評價,也損害了同行人共同維護的出行秩序,還增加了春運組織工作的難度。讓文明出行成為旅途中的行為自覺,是每一個人都應盡的責任。
遵守規則是文明出行的基礎。不同交通運輸方式均有相關規章制度。文明出行,不僅僅是個體素質的簡單體現,往往還與交通安全相關。在春運這樣繁重的運輸任務面前,任何不文明出行的行為都是對他人出行安全的侵害,嚴重時甚至會引發系統性的交通事故。因此,無論是搭乘飛機、火車、輪船,還是自駕或拼車,都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鐵路安全管理條例》等規章制度,讓文明出行成為安全抵家的庇佑。
互相體諒是文明出行的保障。“出門在外,都不容易”,一句俗語道盡在外打拼的艱辛,也散發了互相體諒的濃濃溫情。在臥鋪車廂里,你的喧嘩或許打擾了為早點回家,連軸加班的農民工兄弟;在高速公路上,隨手拋出的果皮,或許要讓環衛工人冒險去拾起;在列車洗手間,隨手扔進的雜物,或許要給鐵路人員增加新的難題。多一些體諒與換位思考,旅途就會變得更加溫馨。
養成習慣是文明出行的長遠目標。文明出行體現在細節,細節來自于習慣。做文明人,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倡導交通文明;行文明路,不亂穿馬路,不翻越交通隔離設施;開文明車,不超速不搶道,斑馬線上避讓行人,紅綠燈前不搶行,這些都是個人素質的體現,是長期積累的良好習慣。倡導文明出行,最根本的就是要讓文明出行成為人們的自覺意識,變成自發自為的行為習慣。
春運是個大關,關系著千千萬萬旅客回家過年的憧憬;春運是場大考,考驗著一個民族在社會遷徙中的國民素質。面對春運這項“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周期性遷徙”,安全、有序、溫馨的旅途環境依賴于每一位旅客的文明出行。旅途漫漫,文明相伴,讓我們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言行傳遞文明訊息,舉止勾勒出文明形象,讓文明出行成為溫馨春運中的一抹亮色。(鐘超)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春節是一個文化叢
已是最后一篇
-
春節是一個文化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