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雞年的春節長假期間,一檔名為《中國詩詞大會》的電視節目“火”了。一時間,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多家媒體爭相報道。有網友為此驚呼:中國詩詞的春天來了!在諸多綜藝節目使出渾身解數,拼命爭奪收視率的當下,為何一檔并不顯山露水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一夜走紅,由節目帶來的“詩詞熱”該如何延續下去,人們對詩詞的喜愛能否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些都成為“詩詞大會”熱留給人們的思考。
來源:央視網
“詩詞大會”緣何火爆銀屏?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網友于兢雷:我們不必為《中國詩詞大會》“圈粉”感到驚訝。在娛樂節目充斥于熒屏的今天,《中國詩詞大會》如一股沁人心腑的溪流,雖然水量不大,但清澈見底,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熒屏魅力。就如就餐,當我們天天大魚大肉時,偶爾的青菜供應會讓你心情愉悅,必然是愛不釋手。《中國詩詞大會》就是這樣的“青菜”,雖然不肥膩,但營養豐富,別有一番味道。在觀眾視覺疲勞和審美提升的今天,更有韻味的詩詞必然受到青睞。>>詳細
網友新小平:《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從其播出效果和社會反響來看,絕對是個成功。它以古詩詞為突破口,為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條通往時尚經典之路。它讓傳統文化身披時尚外衣:“詩詞大會”無論從舞美設計、嘉賓陣容,還是比賽模式和環節的設定,都充滿創意,既文化味十足,又樂趣感橫生。這種時尚包裝無疑達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它拉近了文化與人的距離,這種拉近不是靠拉低文化品質,而是靠拉高人的品味,不失格調、不傷大雅。>>詳細
網友紀澤:原創性缺失是當前綜藝節目普遍存在的巨大“短板”。原創性是綜藝節目的生命力之一,而傳統文化是補齊綜藝節目短板的源泉。像《中國詩詞大會》這類節目,能夠做到一方面弘揚了傳統文化,一方面引起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深思和探討。同時,善于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現代結合點,是補齊綜藝節目短板的有效手段。讓回歸傳統成風,善于從傳統文化中找尋文藝創作靈感,我們會發現,有原創性、有本土性的原創節目,將會讓我們的民族文化走得更遠,綜藝節目也可掀起世界潮流。>>詳細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比賽現場。來源:央視網
“詩詞大會”能否有助培植文化自信?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網友淮之南: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熱的背后,也帶給了我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層次思考。詩詞的溫度如何激發?單靠一檔節目還不能說明問題,單純的比賽,或許會因功利性而將傳統文化矮化。如果要真正讓傳統文化熱起來,不能“只取一瓢飲”,應該多渠道去打開傳統文化的大門,尤其要通過不同的載體,優秀的傳統文化才不會曲高和寡。>>詳細
網友邢淑燕:古詩詞是中華文化傳承中的瑰寶,一直流淌在人們的生活中,滋養著人們的心靈,陶冶著人們的道德情操。這種宏闊而壯大的聲音不僅指引了幾千年來人們對生活的立意和追求,更讓我們在現世的處境中,對文化有了新的更加開闊的認知和理解。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厚的文化底蘊形成我們思想的根基、性情上的再造。傳承而至的文化因子長在人們的血液里,助益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的言行和表現,自愿自覺地去接納和珍視它。>>詳細
網友錢小波:牽動我們的不僅僅是優美的詩詞,而更多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我們從中找到情感的共鳴,才能激發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自信。當然,“詩詞綜藝熱”只是個媒介,加強社會對傳統文化蘊養的重視,讓大眾在賡續傳統文化的路上馳而不惜,還需要我們的基礎教育部門的不斷重視。而且通過這份對傳統文化的關注,逐漸向兒童延伸,在教育過程不斷激發強化的過程,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精華才能真正在孩子心中有生根的“土壤”,讓“詩詞綜藝熱”真正幻化為每個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力量。>>詳細
“詩詞大會”如何延續傳統文化熱度?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網友鄧春海:學習詩歌應做到“三需三應”。需誦讀還應勤思。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讀多學是學習詩詞的入門基礎,但死記硬背的學習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學習中要善于思考,勤于探索,方能抓住詩詞的精髓所在。需博覽還應善學。中華詩詞,博大精深、瀚若星辰,終我們一生,也可能無法盡覽。因此學習中,我們既要多讀多學多練,又要善于學習運用,而不僅僅是死讀書、讀死書。需靜心還應篤行。學習不可浮躁,必須沉下身心,不可半途而廢。同時還必須走出去,多見識閱歷,多實踐實為,方可學以致用,活學活用。>>詳細
網友吳明濤:清新純凈的土壤是詩詞傳承之所必須。做到“四個必去”才可以讓詩詞熱度不減:去功利化。要在節目教育意義上多下功夫、在孩子詩詞學習上看長效,要去掉學習詩詞的浮躁之氣。去形式化。要在詩詞內容選擇上、詩詞教育部署上、詩詞教育開展上精準發力。去復制化。節目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對于詩詞類綜藝節目的開發要有創新,切莫簡單的復制、粘貼“大會”。去簡單化。在學生詩詞教育學習上不能簡而化之,要在方法引導、培養興趣、內容設置上多下功夫,讓詩詞教育慢慢地影響學生。>>詳細
網友左中甫:“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文化傳承有個最大難題:面對不斷流變的時空環境,傳承者怎樣才能把古人與今人、彼時與此時的距離盡可能地縮短,從而創造無障礙傳遞、有興趣接受的適宜環境和氛圍?迄今為止,人們找到的最好路徑是“生活化”——將傳承的手段與具體時代緊密結合,充分賦予其時代內涵、生活氣息,使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讓“李杜詩篇”具備適宜的“時代口感”。以此觀之,《中國詩詞大會》大受歡迎并非偶然。>>詳細
結語: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要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如果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片汪洋大海,詩詞不過是其中的半畝方塘。《中國詩詞大會》從中“取一瓢飲”已如此驚艷,我們理應對今后一切致力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抱以樂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