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定安:深耕文明实践沃土 绘就乡村振兴新卷-中国文明网

海南定安:深耕文明实践沃土 绘就乡村振兴新卷

发表时间:2025-07-10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在海南省定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春风正浸润城乡每一个角落。定安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提质升级、守正创新,全力打造老百姓满意的信仰中心、服务中心、慈善中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整合阵地资源 织密“15分钟文明实践圈”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一场亲子共读绘本活动正在进行。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定安县立足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构建起“1个中心—10个实践所—126个实践站—18个实践点”的四级服务网络。

  为破解资源分散难题,定安整合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发展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打造丹桂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将农村祠堂升级为11个文化礼堂示范点,形成“15分钟文明实践圈”。如今,无论是学习政策、参与文娱,还是寻求帮助,群众步行15分钟内就能找到合适的文明实践阵地,真正实现服务送到家门口,文明融入日常生活。

   健全保障机制 凝聚文明实践合力

  文明实践行稳致远,关键在机制保障。定安县建立“三级书记联动”机制,实行党组织书记总负责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年底考核压实责任,出台《关于拓展定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办统筹协调、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实践”格局。

  在此基础上,定安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纵横联动模式,打通文化服务与文明实践壁垒;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推动服务精准化、专业化。一系列举措,让文明实践从单兵作战转向全民协同。

   组建志愿服务队伍 培育特色品牌项目

   “蓝马甲”志愿者参与文明实践活动。

  “蓝马甲”穿梭在大街小巷,“志愿蓝”点亮着万家灯火。定安县构建“8+N”志愿服务体系(8支专业队伍+N支特色队伍),广泛动员“五老”、先进典型等群体参与,目前全县已组建志愿服务队伍241支,2万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基层一线。

  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等五项重点工作,定安创新打造“文明实践+”品牌矩阵:“大榕树下”宣讲团用方言讲透党的政策,让理论“活”起来;“就业小二”志愿服务队对接企业需求,为村民提供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助力“富口袋”;“戏引力”非遗传承项目以琼剧下乡、进校园等形式,让传统文化“火”起来;“瓦来望鲁”帮扶项目聚焦困难群体,用爱心传递温暖……一个个小项目,串起民生大幸福。

   聚焦主流价值 厚植精神沃土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定安县持续开展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推荐,评选身边好人26个、文明家庭23个、“新时代好少年”36个、十星级文明户383个,通过媒体宣传全覆盖、事迹宣讲进基层、礼遇关爱暖人心,让学榜样、当先进成为社会风尚。如今,从社区到乡村,身边好人的故事口口相传,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深化移风易俗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村庄里举办的摄影展。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定安县依托“戏引力”等文化志愿服务队,全年深入126个行政村开展琼剧下乡、进校园等活动超200场,用乡音传新声;定安幸福跑、环南丽湖自行车赛、全国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全国马拉松游泳锦标赛等体育赛事,让文明新风在运动中传递。

  同时,定安健全“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破除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将农村宗祠升级为文化礼堂,按照“4+3+N”模式(4类功能、3项机制、N个活动),打造开放式文化阵地。如今的文化礼堂,既是移风易俗的主战场,也是乡土文化的根脉地、群众休闲的幸福园,真正实现了旧祠堂变身新地标。

  从理论宣讲到文化惠民,从志愿服务到移风易俗,定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正从“全覆盖”迈向“全活跃”。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成为传播新思想的“主阵地”、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振兴乡村的“助推器”。

  供稿:海南省委文明办

  

【责任编辑: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