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融媒體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要載體,是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齊齊哈爾市充分發揮縣級融媒體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互融互通功能,堅持以“文明實踐+融媒體”,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打好同頻共振“組合拳”,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在基層走深走實、落地生根。
融合集聚資源,打造學習宣講“大課堂”
堅持政治引領、思想引領、價值引領、文化引領,突出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建立高位統籌、四級聯動、全域推進、線上線下的工作機制,“兩個中心”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和優勢特點,“精細、精準”為黨史學習和理論傳播賦能。“流動課堂”精準學。統籌整合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載體,充分調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四級組織體系和融媒體中心資源,建立“紅色書籍閱覽圖書室”929個,設置“紅色流動書屋”161個,以主題展覽、電影展播、舞臺展演、經典誦讀等活動為載體,構建“體驗式、沉浸式、流動式”黨史學習課堂。龍沙區依托實踐中心(所、站)在社區流動舉辦“拆盲盒、搶答題、學黨史”活動,寓教于樂,以賽促學,黨史學習氛圍濃厚熱烈。
“掌上課堂”便捷學。全市各地綜合運用縣級融媒體陣地,廣泛設置學習專題專欄,“微課堂”“微黨校”等從面對面到屏對屏,將黨史知識展現在“眼前”、配送到“指尖”、傳播到“耳邊”。在融媒微信公眾號及抖音、快手號等推出短視頻展播活動,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短視頻和微視頻讓黨史“動起來”“活起來”。甘南縣、拜泉縣積極整合“兩個中心”資源,開辟融媒線上學習板塊,直播帶“課”供干部群眾分享互學,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點單”需求,深受基層黨員群眾歡迎。
“宣講課堂”深入學。組建專題宣講隊伍深入黨員群眾身邊,領導干部帶頭走進文明實踐陣地,各基層黨組織書記貼近群眾,在街頭樹下、村頭巷尾,以“庭院講堂”“板凳課堂”“大喇叭”等形式,用“網言網語”“民言民語”開展接地氣的宣傳教育。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市“兩個中心”對接黨史理論宣講資源84項,組建宣講志愿服務團隊334支,推出常態化宣講志愿服務項目93個,開展宣講志愿服務活動2669場。鐵鋒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E家網格黨支部”,推出“紅色年輪”“初心課堂”系列宣講,干部群眾在互動交流中增強了學習效果。
拓展延伸觸角,構筑宣傳引導“微矩陣”
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平臺作為融媒體中心的素材庫,把融媒體中心推送的新聞產品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平臺的宣傳庫,創新傳播形式、催化融合質變,實現信息“單向傳播”向“雙向互動”轉變,“創新、創優”構建起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傳播體系。
線上全媒宣傳擴大實踐“影響力”。全市各地在電視臺、政府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App等平臺分別設立“黨史百年天天學”“我為群眾辦實事”“學黨史守初心”等專欄50多個,共計發稿2萬余條。同時,充分利用微信視頻號推送迎接建黨百年短視頻展播活動,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增強群眾參與度,形成文明實踐的線上陣地。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全平臺推出“百年百課·8090講黨史”“百年百例·我為群眾辦實事”“百年百名·達鄉黨員話初心”“百年百場·紅色文藝浸達鄉”的“四百”系列原創專題報道,反映群眾幸福的現實生活,喚起百姓共鳴。富裕縣融媒體中心黨史學習教育將直播間設在“王其環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在老黨員的宣講互動下,“墾荒展覽館”里的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清晰地展現在屏幕前,紅色文化實時傳播,3.2萬人次點贊。
線下實踐活動提升宣傳“吸引力”。新時代文明實踐四級陣地(中心、所、站、點)常態化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理論宣講、文化文藝、幫扶救困等活動,基層先進典型、創新案例、經驗做法,為縣級融媒體中心提供了豐厚的新聞素材。各縣(市)區宣傳部門積極組織新聞記者深入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捕捉鮮活新聞線索,貼近群眾開展主題采訪活動,一批有溫度、受關注的新聞稿件在國家、省級重要媒體刊(播)發。依安縣融媒體中心結合本地紅色資源,組織繪制了《依安故事繪》連環畫冊,采編創作了《依安紅色故事》《尋跡依安》專題片,形式新穎,反響熱烈。
發揮融合優勢提升“傳播力”。全市各地發揮“兩中心”平臺、人員、內容、服務“四融合”優勢,把文明實踐融入生活場景,把宣傳觸角延伸到田間地頭,把創新服務送到百姓的耳邊心頭,讓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志愿服務隊將黨的政策理論融入達斡爾族非遺文化項目,依托融媒體中心錄制教學視頻,依托文明實踐點傳播“達繡”“哈尼卡”制作非遺文化,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近少數民族群眾身邊、走進少數民族群眾心里。
共推服務舉措,繪就智志雙扶“同心圓”
緊扣“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堅持志愿服務和傳授技能雙輪驅動,與促進創業就業、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兩個中心”推動志愿服務力量融合,成為激勵帶動群眾發展致富的“加油站”,“用心、用情”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信息資源共享,強化協調聯動“微循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信息智慧化利用,綜合運用“互聯網+”方式,依托本地融媒App開通文明實踐專欄,優化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點單、派單、接單、評單”服務操作流程,完善線上線下協同運行、閉環管理機制。借助融媒體的“發射塔”優勢,發揮文明實踐中心的“蓄水池”調度功能,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訥河市在“云端訥謨爾”App開通了文明實踐“云平臺”,設置5個服務專區,VR全景展示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成果,將“碼上訥河”服務平臺和便民熱線融合,全方位開通“媒體+政務+服務+特色產業”綜合服務功能,實現了在App上辦理證件、社保查詢等千余項個性化服務。
彰顯惠民擔當,推動服務供給“沉到底”。拓展融媒體中心社會服務功能,征集梳理群眾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和涉及民生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廣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將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延伸至中心屯、合作社、農家大院、辦稅服務廳等“神經末梢”,設置征求意見箱、“承諾踐諾辦實事”志愿服務窗口,完善“吹哨報到”快速反應機制,彰顯民生情懷、惠民擔當。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制定“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計劃1262條,通過融媒體中心征集民生事項清單3072條,開展活動9800余次,服務群眾52萬人次。鐵鋒區持續打造“吹哨報到”“證照一體化”體系,推出“網格長幫辦”服務,群眾線上“吹哨”,志愿者線下“報到”,通過網絡視頻審批聯辦事項,實現“一件事、一次辦、掌上辦”。
運行文明實踐,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緊扣黨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以“兩個中心”互融共促擦亮鄉村振興的亮麗底色,激勵和引導廣大農村群眾走好“小康路”、唱響“振興曲”。訥河市、甘南縣在融媒體中心“我為群眾辦實事”專欄“文明實踐助農”板塊,播發農業技術培訓講座,舉辦特色農產品展銷、專場推介直播等活動,有效拓寬銷售渠道。克東縣返鄉大學生組建的果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秉承“干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富”的創業初心,采取“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合作社+產業+農戶”形式,通過融媒體中心積極發展電商銷售、對接平臺認證產品,銷量大開,效益喜人,分紅資金45萬余元均已分發至戶,培養出一批致富能手,涌現了一批文明家庭,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