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引領河蟹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致富的先進楷模;他更是誠實守信、重義輕利的“傻冒老板”。他就是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蟹王:李曉東。 (視頻來源:央視網) 1.河蟹增殖站長汗水中"泡"出成果 民謠贊:要想兜里有 跟著曉東走
(資料圖片) 1984年李曉東從水產學校畢業,剛剛20歲的他被分配到了大洼縣水產養殖公司。在二界溝那荒涼潮濕的海灘,伴著波濤洶涌的大海,他在灘涂養殖上開始了苦苦的探索,默默的鉆研。漫長的6年,磨礪了他苦學苦干、自立自強的性格。1990年,上級把李曉東派到位于榮興農場的河蟹開發增殖站當站長。當時,他對河蟹育苗一無所知,增殖站更是一窮二白,破爛不堪,連他這個頭頭在內共有11個“蝦兵蟹將”。而他們硬是憑著堅強的毅志和不屈的精神,攻克了一道道難關,用汗水、淚水和苦水“泡出”了可喜的成果。僅當年就產出蟹苗160公斤、盈利10萬多元。初嘗勝果,更堅定了李曉東的信心,他放眼大局,開始橫、縱向一起發展,以他為技術指導,聯合組建盤錦市河蟹育苗廠100多家,總育苗水體達到十萬立方米,年產蟹苗5萬多公斤,扣蟹1萬多噸,占全國總產量的30%以上。盤錦成了聞名遐邇的河蟹苗種基地。那時,民間流傳開了一首民謠:要想兜里有,跟著曉東走;要想家里富,爭當養蟹戶。 毫無疑問,成功是讓人高興的事,但對于李曉東來說,更是最有效的鞭策力量。由于河蟹養殖的淡水池塘有限,怎么才能使更多的人成為養蟹戶呢?為此他一直在冥思苦想。一天他漫步在水稻田間,面對水清苗壯的稻田,他突然停下了腳步,暗暗問自己:能不能在稻田里養殖河蟹?于是,他找到與他有同樣想法的榮興鄉斗溝子村村民李寶奇,在他家的4畝稻田中開始了試驗,放苗2公斤,當年產出河蟹600公斤,盈利1萬多元。 2.與蟹農簽“傻帽”合同遭嘲笑:寧可自己吃虧 也不讓農民受損
1997年,李曉東與大連水產學院共同承擔了《河蟹土池生態育苗理論與技術研究》的科研項目,圍繞以生態育苗代替工廠化育苗,變室內育苗為室外土池海水育苗進行科研攻關。經過李曉東等一批科研人員廢寢忘食的工作,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就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批抗病能力強、成活率高的生態蟹苗終于被孵化出來,并轉入批量生產。1998年,該項目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專家評價時用了八個字:“國內領先,國際先進。” 室外生態育苗,稻田放養,這是河蟹人工養殖史上的巨大突破,同時也是水稻種植史上的歷史性突破。它創造了稻蟹互生共利的典型生態模式,不僅拓展了河蟹養殖空間,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更重要的是帶動了當地農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如何轉化科技成果,使其迅速變成生產力,為農民增收做貢獻,成為擺在李曉東面前的一個新課題。農民出身的他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態,他們渴望致富,同時卻又害怕承擔風險,因為他們底子薄,經不起虧本。這樣的心態反映在養蟹上,就表現為幾個擔心,一是沒有技術,二是怕買不到好苗,三是怕河蟹養成后賣不出去。為了徹底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李曉東創造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即公司將有質量保證的優質生態蟹苗銷給蟹農,并與蟹農簽訂回收合同,秋季以保護價收購扣蟹,在公司基地越冬后組織銷售。 (資料圖片) 他帶領的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近年來以他的科技成果為依托,以產生態精品、富萬戶千家為奮斗目標,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帶動了8400多個加盟農戶,形成一個農業產業大軍,累計創造的社會總產值超過了5億元,利稅2億元,靠養蟹解決農村剩余勞力就業近萬人。公司現已形成總資產超億元,凈資產達7千萬元,年創產值利稅能力分別達到7000萬元和1000萬元,連續6年榮獲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稱號。 遼寧省盤錦市盤錦光合水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曉東(資料圖片) 從2001年秋季至今,公司共出資2120萬元回收了加盟農戶的150萬公斤扣蟹,與各年的秋季市場價格比較,累計為農民讓利700多萬元。特別是2004年春扣蟹市場低迷不振,價格在每公斤10元左右,從業者的生產積極性遭受極大的打擊,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李曉東帶領公司員工冒著繼續產生巨大虧損的風險,推出了平均每公斤12元的秋季扣蟹回收保護價;同時規定秋季起捕時市場價若高過保護價養殖戶可自由出售,反之公司則兜底回收,許多業內人士也曾經嘲笑其為“傻冒”合同。同年秋季扣蟹市場開局不利,公司按合同回收了農戶的50萬公斤扣蟹,付出資金600萬元,以當時的市場價計算,凈虧損350萬元。這時,作為盤錦光合蟹業公司董事長的李曉東面臨兩難的選擇:公司按年初與蟹農簽定的每公斤12元的保護價回收,要出現巨額虧損;若不按保護價回收,農民要承受巨大的損失……他毫不猶豫地作出抉擇: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能讓農民受損。 3.心換心 賽黃金:多年簽訂合同無己方原因違約 誠信成就企業輝煌
“蟹王”李曉東三千畝海灘稻田產的河蟹陸續上市。(資料圖片) 舍利救市 作為公司董事長,他不但要為農民著想,也要為職工負責。他和公司領導反復籌劃,兵分四路:南下江蘇、湖北等養蟹地區銷扣蟹;北上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在大水面放流養殖;在北京、沈陽大型超市集中推出品牌成蟹;開發海參、海蜇的育苗和養殖增加企業收入…… “四管齊下”的經營策略,帶來相當好的經濟效益。第二年開春后,更是喜訊連連。扣蟹價格上揚,每公斤價格已超過30元。李曉東這種舍利救市的做法,拉動了市場價格,促進了盤錦河蟹產業的健康發展,2005年秋扣蟹市場出現了巨大轉機,價格達到16元/公斤,絕大多數養蟹戶都獲得了可觀的利潤。 保質保量 李曉東從公司成立的1999年起,就向農戶提出蟹苗質量保證條款,如果養殖戶投苗后出現蟹苗死亡或成活率不高,即給予賠付。眾所周知,蟹苗死亡或成活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水質問題、操作不當、農藥殘留、施肥過量、密度過大等原因都可產生影響,即便是同一批、同一個池塘出的蟹苗,也有的出現成活率高低相差很大的情況,應該說可以排除質量問題,但既然公司有承諾,考慮到養殖戶的利益,他們投資養蟹并不容易,不管是什么原因,死苗都會給他們全年的收入帶來巨大影響,所以每遇到這種情況,他都無條件地給予了補償。多年來,他光因為這類情況為蟹農補苗就達到2000多公斤,占總售苗量的20%,合計金額超過了200多萬元。 一諾千金 水產品作為商品,有它特殊的一面,就是價格波動較大。多年來,他與所有的客戶簽訂的合同,從來沒有因為己方的原因違約過,不管交易時的價格比合同價格高出多少從不計較。反過來如果交易時的市場價低于合同價,他都按照當時的市價執行,這種做法使他贏得了許多真正的朋友,都成為公司的鐵桿客戶,保證了經營的穩定,對企業的發展形成了支撐。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心換心,賽黃金”,李曉東用真誠贏得了“上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字牌蟹苗暢銷湖南、湖北、安徽等二十多個省(區),目前已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以誠相待 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的62名科技人員分別來自15個省市、自治區,作為一個地處偏僻、生活工作條件艱苦,經濟實力并不很強的民營企業,能聚集諸多水產精英加盟,是李曉東以誠相待的做法讓大家鐵心追隨,扎根盤錦,建功立業。根據他的承諾,新來的技術員成家時都能保證得到一套兩室一廳的樓房,雖然這是用暫借款購置的,在以后的收入中要逐漸扣除,但對于那些成立新家的技術員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碳。當公司周轉資金緊缺使用高息貸款時,這一做法仍然雷打不動。公司的生產項目,對技術員用產量來計算提成,當產品滯銷或降價時,公司照樣按照事先的約定來支付這筆提成,即使股東虧損或沒有收入也照付不誤。這種做法感動了很多技術員,也保證了這支科技隊伍的穩定成熟,不斷壯大,也保證了公司科技創新戰略的順利實施。 承擔風險,突顯企業黨組織的力量;承擔風險,成就企業良好信譽;承擔風險,樹立誠實守信的品牌形象。2003年非典造成蟹滯銷,給企業帶來壓力。困難時期,選擇保護農戶利益,是以一小失換一大得的舉動。這樣的魄力離不開襟懷坦白、誠實守信、勇于創新的企業文化,也與黨組織建設不可分割。 道德點評:
誠信經營,誠信既是規則要求,又是文化體現。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就是講究信用,建立誠信至上的企業文化。李曉東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企業誠信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對企業而言,誠信是一種態度、一種規范更是一種表達。 誠信是一種態度。《論語》有言“人無信,不知其可也”,之于企業,其理亦然。誠信正是維系市場中多種自由的重要紐帶之一,企業選擇誠信經營,其中成本往往比失信低得多。 誠信是一種規范。建立企業誠信考核評價體系或者員工誠信檔案、與員工簽訂承諾書,如此,誠信政策與誠信管理有機結合,將使得員工在企業中的行為活動得到較好修正,合理的懲罰措施則可以減少欺騙、偷竊等不良現象發生。 誠信是一種表達。企業誠信文化終究是為企業經營利潤服務的。但在企業文化內部存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兩個層面。誠信道德的表達能夠更好的促進企業自身的發展,為企業的經營帶來豐厚利潤。
綜合稿件:《李曉東》 《盤錦誠實守信道德模范李曉東:重義輕利"傻冒老板"》 《[盤錦]李曉東誠實守信好人》 (責任編輯:孫茜 盧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