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三a在线,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暖暖 免费 视频 在线观看中国人体,亚洲国产精品suv

未標題-1.jpg
上榜好人
余留芬
上榜理由
一個人的出生無法選擇,可是一個人的一生怎樣度過,卻是可以自己選擇的。余留芬放棄高薪工作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0年間,使一個地處偏遠的貧困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示范村。如今,她所在巖博村村集體資產已超1000萬元。做到如此的成就,靠得還是這片土地深深的感情。余留芬的經歷告訴你我,即使在很小的崗位上,即使環境再惡劣,也可以試著去改變很多,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月薪65元"的村支書放棄高薪 帶民致富闖出"幸福路"
來源:中國文明網綜合    發布日期:2014-02-18

    在盤縣巖博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事就找“小奶奶”。村民口中的“小奶奶”不是別人,正是巖博村的村黨支部書記余留芬,因為在村里的輩分大,大家都愛叫她“小奶奶”。

  “豬屎狗屎到處是,住的是土墻房,喝的是泥巴水……”13年前,巖博是淤泥鄉的一個交通不便,半夜三更就要起來排隊等水的貧困村,人均純收入才800元,全村近三分之一的農戶尚未越過溫飽線。如今,在“小奶奶”的帶動下,巖博村的人均純收入已達5600元,集體資產達800多萬元。 >>>

  
(視頻來源:央視新聞聯播)
1.當年“萬元戶”放棄事業 擔任月薪65元“工資”的村支書
  從省城貴陽到盤縣淤泥鄉,280公里;從淤泥鄉到巖博村,還有5公里盤山路要走。換一個最近的城鎮參照坐標,巖博村離盤縣縣城,也有98公里。資料顯示,全村315戶人家從八擔山海拔1300米的山腰開始,星星點點散住到海拔2300米的山頂,短短幾公里路,落差上千米,真是名副其實的“山高溝深”、“閉塞偏遠”。
  烏蒙群山深壑間的盤縣淤泥鄉巖博村,是個有著315戶965人的彝族聚居村。12年前,這里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1/3人口沒有越過溫飽線。
  2011年元旦,32歲的余留芬被村民選為村支書。當年,放下收入不錯的事業,來干報酬微薄的村支書,村里唯一的“萬元戶”余留芬,被親戚認為是“瞎折騰”。但余留芬卻說:“鄉親們信任我,我絕不能辜負大家。我一定要把這個村支書當好,帶領村民好好發展!” 
  放棄自己原本經營得不錯的超市生意、毅然回村來拿每個月65元“工資”的余留芬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看著交到自己手上的“家底”,余留芬還是結結實實大吃了一驚:村集體賬面上不但分文沒有留存,還欠著幾萬元錢外債;全村人均年收入還不足800元,不通路、不通電、不通自來水,絕大部分村民住在茅草房、土坯房里。一個最為揪心的例證是,彝族聚居的村寨在一年一度祭山大會時,竟然買不起一只羊和兩只雞。>>>   
 
“小奶奶”像男人一樣2.掄大錘 用手也要刨出一條路
  
“就是用手刨,也要刨出一條通村公路!”——余留芬 余留芬近照。新華社發 陶亮攝
    窮根怎么拔?余留芬冪思苦索。連日地走組串戶,看了又想,想完再看,余留芬找到了“譜”:窮的根源在于偏遠閉塞,是大山阻礙了致富,是大山阻滯了見識——要想富,先修路。13年前,不滿31歲的她擔任村支書后召開首次“院壩會”。“就是用手刨,也要刨出一條通村公路!”她對村組干部和村民代表說。決議通過了,上任后第5天,通村路便破土動工,余留芬既是指揮員,又是建筑工。沒有資金,她拿出做生意的4萬元積蓄墊上;白天,她像男人一樣,和鄉親們一起掌鋼釬、掄大錘、搬石頭;晚上,她又帶著村干部挨家挨戶做搬遷群眾的思想工作……
    就這樣,巖博村史上首位女支書,用膽識、堅韌和身先士卒,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全村出動,3個多月后,一條3公里長、4米多寬的硬化通村公路竣工。>>>
3.不怕折騰積累“第一桶金” 領大伙辦廠開農莊 村民買汽車建樓房
 
余留芬(左四)與村民們圍坐一堂,召開已習以為常的“院壩會”。(新華社發)
    “找項目、籌資金、謀發展,余書記思路活、辦法多。”村黨委副書記肖直順說,余留芬到過華西村,也帶著村民到貴州一些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參觀過,再對比巖博村,她身上總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勁。她領著大伙辦磚廠、開農莊、搞運輸、建酒廠、發展蔬菜大棚、興辦特色養殖場,如今,村集體資產已超過3000萬元。隨之富裕起來的村民買汽車、建新樓房,日子過得可紅火了。
  但最讓村民們受益和充滿希望的是依托當地優質玉米發展起來的釀酒產業。年產200噸白酒的巖博酒廠投產9年來,由于質優價廉,一直供不應求,不少村民入股分紅,并帶動20多戶村民開起家庭釀酒作坊,收入可觀。2013年,村酒廠更名為巖博酒業有限公司,100多戶村民成為公司股東。預計今年上半年一期技改工程建成投產后,年產能將達到5000噸,實現年產值3億元左右。 
    怎樣讓村民盡快脫貧致富?余留芬看上了村子附近幾近倒閉的1480畝林場。她與其他村干部商量后果斷貸款買下。“當時心里很不踏實,害怕還不起錢。”余留芬說,她曾帶人到林場“數樹”,看看到底有多少棵,夠不夠還貸。結果,樹木擁有的經濟價值遠遠超出還貸所需。林場成了全村人的“綠色銀行”,目前全村森林覆蓋率已超過65%。 >>>
4.“小奶奶”想學華西村吳仁寶:我愿再給鄉親們當五十年村支書
 
    2004年,敏銳的余留芬看上了當地彝族特產小鍋酒。還是村里挑大頭,村民入股份,又一個集體企業“小鍋酒廠”架爐開釀。為了增加附加值,余留芬一改此前散裝銷售的做法,設計包裝,申請專利,一時聲名鵲起,效益倍增。2008年,巖博村嚴格意義上的第一家村屬現代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破殼,采取村集體占大股、村民認小股的方式,“架起勢”發展養殖業、大棚蔬菜、經果林等。
  今年33歲的村民肖支行是釀酒帶動的受益者之一。走進他酷似四合院的家,酒香撲鼻。他的母親端上一碗米酒熱情地招呼大家品嘗。剛和記者聊上,肖支行的手機便響了。“是銷售商要買酒,根本生產不過來。”肖支行說,他家生產的酒平均每天要賣出150多斤,一年毛收入有七八十萬元,可凈賺20多萬元。“多虧有余書記他們的幫助啊!”
  一連串的成功,讓過去曾持觀望態度的村民,紛紛入股加入合作社。“當時共吸引50戶村民入股,投資2000多萬元。合作社共分成7股,其中1股為村集體的,另外6股為村民大戶代表。”肖直順介紹說。之所以這樣設計,是考慮到所有村民的利益,就算一分錢也投不出的村民,也能通過集體股,獲得可觀的收益。
  “大事盡量講成,小事盡量辦成。”這是村民們對余留芬的能力和愛心的評價。一些村民說,誰家建房要貸款,她到信用社幫助協調;誰家老人、小孩生病了,她聯系車輛甚至開車送到醫院;誰家急需用錢,她慷慨解囊。從村支書到剛成為村黨委書記的余留芬用智慧和汗水,把一個擁有315戶村民的窮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示范村和先進村。
  說起這些改變,余留芬沒有大道理:“生活太苦了,一定要換種活法。”最讓她震撼的是華西村之旅:“我常在想,如果我也能像華西村村支書吳仁寶一樣,在支書崗位上堅持50年,巖博村會變成什么樣子?”僅有初中文化的她,跟兒子學習電腦、打字、上網;每隔一段時間,就帶著村干部外出考察,用相機記錄下新東西、好思路,回家后繼續鉆研。 >>>
5.連省委書記都贊譽的巖博村富了 她卻沒給自己留什么積蓄
 
余留芬(右一)與鄉親們在一起。
    如今,經過10年的發展,盤縣巖博生態農業公司年產值超過6000萬元,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16000元,12年增長了20倍。“沒有上訪、沒有外出務工、沒有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沒有吸毒、沒有賭博、沒有不贍養老人”,被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譽為“六沒有”的巖博村,真正實現了華麗轉身。
  在當地村民和干部眼中,她是一個有威信的“貼心人”、“女能人”、“女強人”,但當談起對家人的愧疚時,這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不禁潸然淚下……
  巖博村富了,可余留芬卻沒什么積蓄,甚至因為家庭變故,現在連自己的房子都沒有了。就在不久前,在長沙理工大學讀書的小兒子要交學費,急需6000元錢,可余留芬滿屋找,愣是沒湊出6000元錢。她哭了,不是因為這6000元錢,而是因為欠孩子的太多了。這樣值得嗎?“我覺得太值了!”余留芬毫不猶豫地回答。余留芬說的值得,不僅僅是她為修路摔碎了腰椎骨,鄉親們輪流到醫院晝夜看護;不僅僅是村民張桃仙做生意被騙、還要供兩個孩子讀大學,她陸續援助他家十幾萬元;也不僅僅是她走到哪兒,村里人都要拉著她到家說說心里話。而更是她人生的意義所在:“不當這個支書我可能也有點錢,然而我現在的人生價值用錢買不來。因為全村的老老小小都離不開我,我更是一刻也離不開他們!”
  “我現在經常為還債奔波。”余留芬毫不掩飾她面臨的困難。巖博事業做大了,發展需要的資金、人才、技術更多了,面臨的問題也更多了。可余留芬充滿信心,她興奮地告訴記者,省里領導牽線,她請到了國酒釀造大師季克良做村里小鍋酒廠的技術指導。“用不了兩年,我們生態農業公司的產值一定過億元!”為巖博鄉親們的奔波,余留芬,永遠在路上。 >>>
道德點評:
  
    余留芬放棄高薪工作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十余年間,使一個地處偏遠的貧困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示范村。如今,她所在巖博村村集體資產已超1000萬元。做到如此的成就,靠得還是對這片土地深深的感情。余留芬的經歷告訴你我,即使在很小的崗位上,即使環境再惡劣,也可以試著去改變很多,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余留芬已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連續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和十八大代表,但在各種名利面前,她仍然保持著最初的那份質樸和真誠。她像一株盛開在烏蒙山里的臘梅,“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責任編輯:逯江楠)
  
網友評論
“大山深處,青春好。挑起支書重擔。人生十年,帶領鄉親致富,改變家鄉面貌,創造價值人生。”這是余留芬十年村支書的最好總結。
     女人要自強、自立,才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有一席之地。
    一個人的出生無法選擇,可是一個人的一生怎樣度過,卻是可以自己選擇的。生命的長度無法加長,但是我們可以拓寬生命的寬度。而余留芬用她的行動告訴我們,即使你在一個很小的崗位上,即使你的環境再惡劣,你也可以試著去改變很多,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貴州  2014.1
人物簡介:
余留芬,女,貴州省盤縣淤泥鄉巖博村黨支部書記,1969年8月出生,2000年1月入黨,大專文化。2005年被評為貴州省勞動模范,2006年被評為貴州省優秀共產黨員。201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往期回顧:
關注內容:
微博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