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東方醫院普外科醫師楊永康的大喜之日。一個安徽小男孩最起勁,嚷著要當“小花童”,挽著小籃子,在新娘走過的路上撒下芬芳的玫瑰花瓣。 1.挽救中國男孩生命 獲習近平主席贊譽
“我們也不會忘記,2012年馬來西亞人楊永康捐獻造血干細胞,成功挽救了中國安徽一名7歲孩子的生命……”這是10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中馬經濟峰會致辭時的講述。 10月5日18點18分,上海南京東路上一家酒店的宴會廳里奏響了婚禮進行曲。 被救治的安徽小患者也參加了他們的婚禮,說楊叔叔寫給他的鼓勵信一直激勵著他。資料圖片 那一年,中華骨髓庫僅有2000多名志愿者,外籍志愿者更是鳳毛麟角
“如果我不捐,那個孩子可能就活不下去了,他才7歲啊” 2.從中文病歷都寫不好的“小醫生”到“外科第一助”
楊永康的事跡被習主席提起或是偶然,但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楊永康身上卻是必然。 在同濟大學醫學院讀研究生期間,楊永康曾累計獻血22次,總量相當于2個成人的血量。2007年楊永康在東方醫院實習后,發現臨床急缺成分血,開始將獻全血改為獻成分血。 從2007年起,楊永康每月捐獻一次成分血,每次捐獻的量是別人的2倍,已累計獻血80多次。
有好心同事勸他,捐獻成分血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且分離回輸的器械萬一消毒不合格,也會使捐獻者感染病毒。但楊永康卻說:“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當醫生。當了之后才知道,其實很多病醫生治不了。所以我才更加珍惜每一個幫助別人的機會。”健康人捐獻成分血的安全周期最短為4周,楊永康連續多年每月捐獻一次,每次捐獻2個單位,每次都是別人的2倍。 如今,他累計捐獻80多個單位成分血,他說“我是外科醫生,血庫備血充足,醫生手術搶救的時候,就會比較心定。”捐獻成分血會導致體能和抵抗力的短暫下降,而他常常是從血站出來就回醫院上班。 在他的帶動下,東方醫院的多位年輕醫生與護士加入了捐獻成份血的行列。 用同事的話說:楊永康是個熱愛做醫生的人。從連中文病歷都寫不好的小醫生,到今天幾乎所有東方醫院外科主任醫師都搶著找他上手術的“外科第一助”,不僅因為手術臺上的他配合主動、思路清晰、技術嫻熟;更因為他對病人的那份愛心、耐心與責任心。 幾乎每件事情,楊永康幾乎都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換位思考。闌尾手術是外科的基礎手術。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楊每次都把切口做得盡可能小,讓病人節省一半的花費卻獲得了“微創”的效果。術前準備是醫助常規工作,先插管、后麻醉接著配合主刀醫生上臺做手術,對醫助來講既方便也符合醫療規范。但楊醫助每次都在病人麻醉后再插管,盡管增加了自己重新消毒的工作量,可病人的痛苦卻大大減少了。 普外科收治的不少病人,因胃漏、腸漏散發出的糞便惡臭連家屬也不愿近前,楊永康從來都是親手換藥,一天去病房查看七、八次是常有的事。>>> 3.成為“上海女婿” 盼援疆援滇
不論是不是他組的病人,也不論白天、晚上、節假、雙休,也不管是急診、病房、手術室,只要醫院叫他,他隨時到院。直到結婚前,他一直住在醫院旁邊的廉租房里,以保證醫院有事隨叫隨到。他也因此收獲了純潔的愛情---與同科室小護士的戀愛修成正果,從此成為“上海女婿”。 2012年4月17日,楊永康(右)正在捐獻造血干細胞。朋友打電話來詢問他的情況,妻子張銀艷為他拿著手機。新華社記者岳月偉 攝 普外科主治醫師高瑋對楊永康的評價是,“他不只是對病人,而是對所有周圍的人都有一種愛。”有位住院多年的老奶奶說,每天早上一看到楊醫生那張樂呵呵、像孩子一樣的臉,就覺得自己的病比昨天好多了。大家都喜歡、惦記著這位馬來西亞醫生,得知他要結婚了,病人們紛紛祝福這位上海女婿。好幾天不見他的身影,病人們打探他蜜月啥時回來。 如今,與他同齡的醫生已經晉升為“副主任醫師”了,而他依舊是個不能出門診的“住院總”--雖然已經通過職業醫師資格考試,囿于他的外籍身份一直無法電子注冊中國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問他有沒有遺憾,他說:“我的夢想就是做一名好醫生,盡我所能去幫助別人。我特別羨慕那些援疆、援滇的醫生,要是我的條件合格,我就能去了,那里的人多需要醫生啊。”執著夢想、永不放棄;盡其所能,幫助他人。楊永康就是這樣的醫生。(感謝中國文明網聯盟上海浦東站提供素材) 4.道德短評
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是每一個平凡人都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中,一個微笑、一句回答、一個攙扶、一個等待,都有可能點亮別人的人生。楊永康,一個馬來西亞的“中國人”,一個永遠燃燒生命火焰的人!” (責任編輯:王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