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郝鳳英在丈夫的單身宿舍里。新華社記者 黃冠 攝
新華社鄭州1月28日電(黃冠)“我當老師20年了,目睹過體罰學生,也當眾批評過學生,最終認識到教育也是一種服務。嘗試著與學生眼神約定,讓我體會到了快樂工作。”郝鳳英說。
郝鳳英今年41歲,河南省尉氏縣邢莊鄉葛莊村人,現為尉氏縣一所小學的老師。1991年,她從河南省開封市第三師范學院畢業,開始在初中、小學任教。“教育方式轉變,是因為教育大環境變了,迫使教師必須轉變。”郝鳳英說。
“上世紀90年代,老師對學生的批評大都是居高臨下、恨鐵不成鋼,結果學生不領情,只留下了恨,而沒生成鋼。”郝鳳英說,她曾目睹過個別老師讓學生在課堂上罰站、讓學生蹲在課桌下面等,“現在如果還有老師體罰學生,學生馬上會說‘老師不能體罰學生’,或者學生家長會到學校舉報。”
1991年,郝鳳英的月工資是125元,1995年是260元,1997年是360元,2006年是1040元,2011年是1700元。“這些年老師待遇不斷提高,全社會開始關注學生‘減負’,老師的教育方式也開始與時俱進。”郝鳳英說。
“不能把學生當作完人,要給學生自尊、自信,允許他們在錯誤中成長。心態轉變了,做老師就能體會到更多的幸福。”郝鳳英說,她心態的轉變,離不開主動學習。1998年,她通過自學考試,取得了河南大學大專文憑,2005年獲得了小學高級教師職稱。
郝鳳英的手頭有一本書,叫《賞識你的學生》。她說:“這本書,也促成了我多去發現學生的優點,而不當眾指責學生的缺點。比如,有的學生上課有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下課之后就與他約定,上課要注意老師的眼神:如果老師多次盯著你看,就表示提醒你認真聽講。孩子們容易接受這種方式。”
郝鳳英有個三口之家,兒子4歲了,丈夫在鄭州工作。她和兒子在尉氏縣沒有房子,一直租房子住;她丈夫在鄭州也沒有房子,住單身宿舍。幾乎每個周末,她都要往返花6個小時坐公交車,帶著兒子去與丈夫團聚。
“在有兒子之前,我動過兩次大手術,差點兒沒命。能有現在的生活,我已經很知足了。”郝鳳英說,“當老師,干的是良心活兒。雖然清貧,但也有幸福。”
- 上一篇:
-
河北邱縣農民春節“進城探親”
已是第一篇
-
河北邱縣農民春節“進城探親”
- 下一篇:
-
山東母子平潭情:同在一棟樓中辦公 但只能中午吃飯碰面
已是最后一篇
-
山東母子平潭情:同在一棟樓中辦公 但只能中午吃飯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