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除夕),巡邏的消防戰士抬頭仰望天空中綻放的煙花。深入基層的記者們,在記錄群眾生活點滴的同時,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新華社發(萬象 攝)
新華網北京1月22日電 1月22日是農歷除夕。在這天,新華社記者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煤礦,走進群眾家里,同當地群眾一起歡度新年到來,報道各地群眾歡度節日的歡樂景象。
記者吳雨在寧夏平羅縣報道:鼓點鏗鏘、腳步整齊,記者除夕一早來到寧夏平羅縣陶樂幸福園,看到一群身著艷麗服裝的老年人在扭秧歌。隊伍前面一名反串的“老太婆”表情滑稽,逗得人們不時哈哈大笑。
記者隨即同這位老人聊起來。“老太婆”叫董克,今年66歲。他告訴記者,自己膝下無兒無女,2011年10月從彭陽縣中心敬老院遷入陶樂幸福園。“這里飯菜美味可口,樓園環境優美。平時我喜歡讀書看報,有時候也看他們扭扭秧歌。現在我每天開心生活,沒有什么后顧之憂。”
目前,陶樂幸福園居住著來自寧夏生存困難地區的海原縣、彭陽縣、原州區等8個縣區的230多位有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新的養老院里,他們平日里下棋、聊天、扭秧歌、打羽毛球,過年、過節還發揮特長,表演文藝娛樂節目。有老人寫得一手好字,有老人會即興編快板,還有老人“花兒”唱得有滋有味……老人們說,當地政府還將利用隔壁陶樂中心衛生院資源,建一個老年護理院,為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提供服務。
據介紹,目前平羅縣陶樂鎮正在創建天河灣老年產業園,力爭10年的建設,將把天河灣老年產業園建成集養老、康復醫療、休閑旅游、娛樂老年人用品研發等于一體的綜合性養老服務基地。這也是寧夏以慈善事業助推經濟發展,在黃河兩岸打造“黃河善谷”慈善盆地的重要舉措。
記者張藝、徐海濤在安徽淮南市報道:除夕臨近,記者來到淮南礦業集團張集煤礦,在帶班隊長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入井口,穿上工作服、戴上礦燈,和工人一起乘上升降梯,不到兩分鐘就進入位于地下600米的張集煤礦北區礦井。
井上,是零攝氏度左右的隆冬時節;井下,是三十攝氏度左右的“桑拿天”。經過半個多小時的疾步行走,記者來到了采煤工作面,二十幾名全副武裝的工人正在進行采煤作業,工人們佩戴的防塵口罩表面已經聚集了厚厚一層浮塵。煤灰、煤渣不時迷住記者的眼睛,鉆進脖子里。在潮濕悶熱的空間里,黑色的煤灰隨著汗水在臉上流淌,巨大的機器轟鳴聲讓人很難聽清對方的聲音,記者采訪著,沒過多久就已經聲音嘶啞了。
34歲的綜合機械化采煤二隊隊長徐仁海已經連續8個春節都在礦上度過,雖然他是家里唯一的兒子,回家的路程也只有兩三個小時,但今年春節他依然選擇堅守一線;46歲的電氣檢修工汪文進除夕當天,則帶著4個電氣檢修工在井下進行設備檢修和維護。他說,電氣檢修保障著設備的正常運轉和一線采煤工人的安全,越是節日期間越馬虎不得。
升井后,記者已是大汗淋漓,臉上、手上煤跡斑斑。農歷新年臨近,礦區一切生產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轟隆隆的運煤聲中,記者體會到了特殊的年味……
記者楊進欣在山東膠州市報道:除夕這天,記者來到膠州市膠萊鎮中王朱村老黨員侯方武家拜訪,侯家門上已經貼好了春聯和窗花,堂屋里擺著雞鴨魚肉各種年貨,進屋發現膠萊鎮鎮長劉強、組織委員張坤德、宣傳委員倪穎、村支書侯方安等正在一起包餃子。
記者同大家一起包餃子、聊家常。“侯大叔還種地嗎?平時也出去打工?”“我過年就60歲,身材還硬朗,現在種了一畝八分地,種地也不交錢了,國家還給補貼。”這時候侯大嬸插話說,“我有病躺在床上十多年了,一直都靠老伴給照顧,可把他拖累苦了。”記者又問,平時大嬸吃藥打針什么的花錢不少吧?新農合有沒有減輕點負擔?侯大叔說,新農合還真不賴,現在去醫院打針吃藥什么的都能報銷一大部分,“負擔確實減輕了不少。”
談到以后的養老問題,侯大叔說:“去年我和老伴參加了城鄉養老保險,滿60歲就能每月領好幾百的養老金了。養老保險解決了我們農民養老的大問題,也減輕了子女的負擔。”
鎮長劉強接過話頭,“這幾年從中央到鄉鎮都很重視民生,春節前鎮里拿出50萬元走訪了一些孤寡老人以及殘障人士。像侯大嬸這樣無法享受低保而確實需要幫助的,鎮里今后肯定會加大幫扶力度。”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著這幾年農村的新變化。記者注意到,國家的每一項惠民政策都能在侯方武家里得到體現。這時電視里正播放著《好日子》,的確,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層”活動感悟:在基層感受春天的力量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層”活動感悟:在基層感受春天的力量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層·且行且記)誠信是如何煉成的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層·且行且記)誠信是如何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