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高聳如云,大巴在山谷里蜿蜒起伏的公路上顛簸,不斷有乘客向乘務員索要塑料袋,車內嘔吐聲一片。
車走到一個小鎮,轉向西行,進入甘肅舟曲地界。“舟曲人民感謝全國各族人民的關心和幫助”的醒目標語提醒著人們,這里曾發生過讓全國人民揪心的重大災害。
冬日里的舟曲街市熱熱鬧鬧,白龍江兩岸的濱河路上掛滿了大紅燈籠;山里的農牧民背著背篼,帶來了柿餅、花椒、核桃、酥油等各類當地特產;操著各種口音,來自甘川兩省的攤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
走進舟曲特大泥石流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的樓房,香噴噴的肉味撲鼻而來,54歲的薛關英和妻子圍著火爐低聲傾談,商量著過完年做什么,燒得正旺的火爐上,煮著大塊的羊肉。就在前一天,在舟曲縣城做燒烤掙錢的小女兒歇業過年,帶來一大塊肥嫩的羊腿給父母拜年。
泥石流發生的時候,薛關英和妻子成功逃離,但十多間磚木結構的新房和多年積累的家產頃刻間一無所有。更令他們痛心的是,薛關英成家不久的大女兒和小外孫被泥石流卷走了。
受災后不到半年,薛關英就搬進了災民臨時安置點,政府完全提供了他們的衣食住所需。在薛關英三室一廳的住房里,客廳里放有兩個木制的躺椅和兩張瓷磚做的茶幾,對面擺著一臺21英寸彩電,家里有個微型電視接收器,電視能收看50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
“現在生活安穩下來了,家里所有家當都是政府給的。”如今,薛關英家做飯用上了煤氣。他告訴記者,家里的煤氣灶、鍋碗瓢盆甚至筷子都是政府發的。就在前幾天,薛關英還領到了政府發的4袋面和2000元取暖費。
泥石流災害發生前,薛關英一直在縣城做裝卸工,每個月能掙兩三千塊錢,一家人日子過得安安穩穩。受災后,薛關英一家的生活被徹底打亂,面對家徒四壁的狀況和親人的離去,薛關英情緒低沉了好長一段,“感覺生活沒希望了”。
時間是最好的解藥,隨著災難記憶漸漸淡化,加上感受到來自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關心和支持,薛關英重生的勇氣逐漸萌發。
“勤快就能過上好日子。”薛關英沒有本錢,做不了生意,但他能吃苦,舍得出力。搬進安置點不久,薛關英就來到舟曲重建的工地上,拉沙石、抬水泥、拌石料,每天能掙七八十元。
在薛關英的帶動和鼓勵下,原來和他一起做裝卸工的受災工友也陸續來到工地,他們一起流汗,一起說笑,分享著彼此的快樂。
在薛關英家客廳的墻上,掛著一幅書法作品,兩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奮斗”特別醒目,這是薛關英的工友送給他的禮物。生活在延續,薛關英和他的工友們都越來越感覺到,政府的幫助固然重要,但生活還得靠自己努力,這樣才能真正迎來希望。
“用自己的雙手重建美好的生活。”和薛關英待在一起的兩天里,這是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薛關英說,過完這個年,就繼續在縣城的工地上干活,雖然辛苦一點,但能顧上家,“要讓這個家紅火起來,有新的希望”。
薛關英是家里四兄弟中的老大,老二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薛關英就把他接到自己家里,常年照料;老二的兒子從5歲起就在薛關英家,薛關英供他讀完了初中。現在,他這個侄子已經22歲,仍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侄子是我的希望,也是我們家的希望,希望他能闖出一片天。”薛關英侄子一天天長大,成了一名壯勞力,薛關英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打算讓侄子去上職業學校,學個技術,將來回舟曲縣城謀生發展。
和薛關英一樣,經歷過生死考驗的舟曲人正從大山里走來,從慘烈的記憶中走來,用自己的勤勞,耕耘著新的生活。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用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在舟曲城外的公路上,質樸的標語訴說著舟曲人自力更生、重建美好生活的新希望。(記者 馬富春 )
- 上一篇:
-
光明日報記者“新春走基層”回村里給老鄉拜個年
已是第一篇
-
光明日報記者“新春走基層”回村里給老鄉拜個年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層】家門口的新春招聘會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層】家門口的新春招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