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節,光明日報記者分赴四川汶川水磨鎮、青海玉樹結古鎮、甘肅舟曲城關鎮,與災區農村三個家庭一起過大年,相互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走轉改”活動開始后,這三戶人家所在的村子成為光明日報基層聯系點,來往更密切了。快過年了,記者惦念著親人們:年貨備齊沒有?春節打算怎么過?龍年有什么心愿?
汶川:“看看我們村變化,可大了”
1月17日晚,記者撥通了汶川水磨鎮啣鳳巖村支書張學林的電話,幾聲蜂音過后,電話的另一邊傳來了張書記那熟悉而又親切的四川方言。
“郭記者啊,你好!去年你與周迅記者來我們村過年,何東平副總編輯不久前又來到我家蹲點。什么時候你再過來吧,看看我們村變化,可大了!”
從張書記那里,記者了解到,2011年水磨鎮的變化很大:地震時毀壞的阿壩師專,重建時把校園建在了水磨鎮,成為全鎮最大的建筑群。
“去年你們走基層時,報道了我們村的獼猴桃滯銷,可幫了大忙了,四五千斤獼猴桃都賣出去了。”張書記高興地說。
老張還得意地告訴記者,以后再去他家采訪發稿,不用到處上房爬高找信號了,現在家家都開通了互聯網,上網成為村民生活的重要內容。村民過去沒事打麻將,喝酒閑聊,現在他們都忙著在網上找信息、學習技術。“我們幾名村干部,平時也通過網絡搜集大伙意見,改進村委會的工作。”張學林說。
“新年有啥愿望?”記者問。電話那頭傳來了老張樂呵呵的笑聲,“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村里的生態旅游搞起來,再爭取建個大型的獼猴桃儲存冷庫,還有,要是能徹底解決獼猴桃的銷路問題就好了……”
聽著張書記的新年愿望,記者仿佛看到了如今的汶川,看到了災區人民的幸福新生活。
祝福啣鳳巖村,祝那里的鄉親們新春快樂,萬事如意!(記者 郭俊鋒)
玉樹:“你欠我們一張全家福,一定記著給!”
1月18日,清華大學法學院大二學生尕朋回到玉樹結古鎮的家里已經3天了。雖說現在還住在帳篷里,但想到馬上就可以搬進建好的新居了,尕朋很是期待。
當天,結古鎮飄起了細細的雪花。帳篷里的火爐生得很旺,尕朋買的電熱器也派上了用場,火爐和電熱器把帳篷烤得暖烘烘的,羽絨服也不用穿了。
舅舅次仁尼瑪告訴尕朋,去年12月底結古鎮的100多個安置點全部通電了,因此家里很少停電。雖然氣溫在下降,但用電取暖沒什么問題。“搬進新房后,生活就開始步入正軌了。”
為了迎接新年到來,舅舅家里做了不少準備:小女兒布毛早早換上了新衣,必備的牦牛肉也買了好幾十斤,足夠春節吃了。按照計劃,除夕當天,家里照例要去附近的新寨瑪尼堆轉經祈福。
“我也可以說幾句英語了!”尕朋告訴舅舅,暑假,清華大學法學院選派自己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了交流學生,去美國之前就拼命地補習了一陣英語,英語可是提高不少。“而且,腳沒什么大問題了。”玉樹地震的時候,尕朋的膝蓋韌帶受了損傷,2011年下半年做了一次徹底的手術,學校還把手術費都報銷了。
去年春節,記者赴玉樹與災區群眾一起過年,十來天時間里一直住在尕朋家。尕朋由舅舅次仁尼瑪、舅媽長青帶大,幾天時間里,記者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臨走時,次仁尼瑪叮囑記者:“回去之后,把你們的全家福寄給我們一張。”
因為沒有最近拍的全家福,這件事記者一直拖著沒辦。次仁尼瑪問起了記者的情況,尕朋“質問”記者:“舅舅說,你欠我們一張全家福,一定記著給!”(記者 謝 文)
舟曲:“八月份就能領到新房鑰匙了”
還未過年,記者就接到了甘肅舟曲30多位鄉親的拜年短信,舟曲老鄉們的情意感動著記者。1月18日,記者給幾位去年采訪過的舟曲干部群眾打去了電話……
“老支書,提前給您拜年啦!聽說你們家今年喜事不少,您家還在城關鎮東街村那兒住嗎?”記者最關心他的住房問題。
“謝謝黨中央!我家今年真是喜事連連。”電話里,舟曲城關鎮東街村老支書韓文生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悅。“老房子拆遷了,元旦前我們搬進了自己建的新房,政府承諾在廢墟上建好的新居里給我們安置一個300平方米的大房子。”
2010年8月,舟曲泥石流發生后,韓文生第一個給外界打電話請求援助,并帶領兒女救出3位鄰居,還最早開始帶領幸存群眾展開自救。他告訴記者,大兒子韓金山結婚了,研究生畢業后留在天津美院工作;二兒子韓金濤大學畢業后決定加入舟曲建設;小女兒金霞在努力復讀,爭取今年考個好大學。
聽到老支書的好消息,記者又想到舟曲縣政協工作人員張斌,不知道他現在過得怎么樣了。前年,他妻子被泥石流沖走,一人帶著女兒住在廉租房里……
“這個冬天,政府給我們每戶發了1000元取暖費,每人一袋面。”張斌在電話里告訴記者,雖然現在還住在廉租房里,但災后重建的新房基本封頂,“今年八月份應該就能領到新房的鑰匙了。”(記者 楊慧峰)
- 上一篇:
-
中央媒體:走進廣闊天地 彰顯主流價值
已是第一篇
-
中央媒體:走進廣闊天地 彰顯主流價值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層)舟曲人在奮斗中重生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層)舟曲人在奮斗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