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 自2008年開始,黨和政府全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計劃在“十二五”期間覆蓋全國城鎮20%住房困難家庭,讓群眾共享改革成果。5年來,各級政府將政策力量和制度力量以及高度的全局意識、責任感凝聚成合力,揚長避短,克難前行,使這5年成為我國歷史上政府對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規模最大、工作成效最明顯的時期。“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正越來越接近現實。
對困難家庭實行“托底”保障房建設獲突破性進展
山東省滕州市52歲的劉鳳華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和高血壓,幾乎沒有勞動能力,兩個兒子分別在青島一所大學和當地一所初中上學。一家人的經濟來源全靠做清潔工的丈夫每月1100元的工資和不到600元的低保收入。
2010年12月,劉鳳華一家搬進了當地建設的荊善安居南區的保障房。“23年里我們搬了16次家,現在終于有了自己的家,心里覺得特別踏實。”面對記者,劉鳳華流下了欣喜的淚水。
劉鳳華的故事,只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中的一朵浪花。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發展之基。對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托底”,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2008年中央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以來,國務院先后十幾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在高層的強力推進下,各地對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日趨加大。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累計有2650萬戶城鎮住房困難家庭住上了新房,實物住房保障受益戶數占城鎮家庭總戶數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5%左右提高到了11%。此外,還有450萬戶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了廉租住房租賃補貼。
從低收入群體到夾心層 保障覆蓋面持續擴大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拉開的住房體制改革,為我國房地產市場注入了活力,但是由于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房價上漲過快等問題,住房市場在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
同時,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每年新增城鎮人口1500多萬。新就業職工和常住外來務工人員支付能力弱,解決住房需求存在困難。
2007年,國務院出臺《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強調各級政府要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難題作為一項重要職責,并進一步明確了住房保障范圍和標準,為解決住房這項重大民生問題提供了制度保證。
2009年以來,我國又相繼啟動中央下放煤礦、國有林區、國有工礦、城市等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工程,住房保障范圍從城市擴展到林區、墾區、礦區等區域。
2010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七部門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公共租賃住房建設計劃,其著眼點是解決中等偏下收入居民以及新就業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等“夾心層”群體的住房問題,填補了住房保障體系的一大空白,標志著我國住房保障制度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
目前,我國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限價商品住房等主要類型,對應了不同收入、不同類型的住房困難群體,保障范圍主要包括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的無住房和住房困難家庭,以及棚戶區居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衛民認為,近幾年來,正是因為我們更加突出住房的民生屬性,把滿足群眾的基本居住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才構建起了以市場供給與政府保障相結合、以市場供給為主的城鎮住房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體系。
- 上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上海世博 合力續寫文明傳奇
已是第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上海世博 合力續寫文明傳奇
- 下一篇:
-
科學重建 舟曲明天更美好(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
已是最后一篇
-
科學重建 舟曲明天更美好(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