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不斷突破 體制不斷完善 措施不斷健全
以人為本,安全第一。
人沒了,發展就沒有意義;不安全,發展就不可持續。
這十年,從安全生產到安全發展,再到安全發展戰略,安全在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中的位置越來越高、分量越來越重。
這十年,從工廠、礦山突發事故的治理,到職業病的日常防治,再到普通居民周邊安全生活環境的營造,安全監督管理的領域不斷延伸擴展,覆蓋了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十年,從事故總量,到億元GDP事故死亡人數,我國的安全生產主要指標均出現大幅下降,為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安全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從來新挑戰都是新機遇。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為促進安全生產、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健康進行了長期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但進入21世紀以后,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巨變,我國安全生產形勢及社會心態都出現了新特征,傳統的安全生產管理模式面臨重大挑戰。
2002年前后,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也開始面臨工業化、城鎮化中不可避免的世界性難題——安全生產事故高發。國際相關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年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時,該國家或地區處于安全生產事故的上升期,年人均GDP在3000至5000美元時是高發期,只有當年人均GDP達到5000至8000美元時,才進入穩定期,當年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后,安全生產事故總體呈現下降趨勢。按照這一理論,我國當時正處于安全生產事故的上升期,局部省份甚至處于高發期。現實也正如此,數據顯示,1999年至2002年的4年間,全國事故死亡總人數年均上升約萬人,2002年我國安全生產事故總量高達107萬起。
在社會心態方面,人們對生命、對安全的關注也空前提高。在計劃經濟時代,工礦領域長期提倡“先生產、后生活”,“生產第一”。在有的國有大型煤礦,工亡礦工可以申報為烈士,家屬雖然悲痛,但仍覺得光榮。而進入新世紀,保護生命的呼聲越來越強,發生礦難的煤礦被人們稱為“黑心礦”、“黑煤窯”。
痛定思痛,黨中央、國務院不斷要求全國各地政府、各部門深刻吸取教訓,將安全生產作為“極端重要的任務”,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頻發勢頭。
2005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首次提出安全發展的理念;同年,安全發展被寫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文件;
2006年3月,安全發展被寫入了國民經濟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安全發展;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能不能實現安全發展,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大考驗。
2011年,國務院40號文件將安全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首次提出要大力實施安全發展戰略;
2012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實施安全發展戰略,加強安全生產監管,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
從“安全生產”到“安全發展”,從“安全發展理念”進而明確為“安全發展戰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以人為本、保障民生的執政理念,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科學發展觀認識的不斷深化和對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科學總結,體現了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運行的現實要求。
黨的十六大以來,安全發展、安全發展戰略已經成為黨和國家踐行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正確領導下,通過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近年來,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呈現總體穩定、持續好轉的發展態勢,全國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已連續9年實現“雙下降”。尤其是“十一五”時期,安全生產基本實現了國務院提出的到2010年全國安全生產狀況明顯好轉的目標。
與2002年比較,2011年全國安全生產事故總量顯著下降,從一年發生100多萬起事故減少到35萬起;事故死亡人數由近14萬人減少到7萬多人,下降了將近一半;億元GDP事故死亡率從1.33下降到0.173。尤其令人欣慰的是,9年間,在全國機動車保有量增加約10倍的情況下,而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由最高的13.7下降到2.8;全國煤炭年產量從14億噸升至年產35.2億噸,翻了一倍多,而煤炭百萬噸死亡率卻由4.9降到了0.56。
2011年,安全生產事故總量、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別重大事故、反映安全生產水平的主要相對指標再次出現“五個明顯下降”,總體上實現了“十二五”安全生產工作的良好開局。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時代思想科學發展觀 鑄就中國輝煌
已是最后一篇
-
時代思想科學發展觀 鑄就中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