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系列研究回眸
經過10多年的努力,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以下簡稱《圖書影響力報告》)終于出版了。這是我們“學術影響力”系列報告的第三部。另兩部《報告》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成果,即《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2007年出版)、《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學術影響力報告》(2009年出版)。這三部《報告》逾500萬字,體現了我們團隊的集體智慧,也飽含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看著這厚重的成果,回顧10多年來的艱辛,雖然身體疲憊,心中卻備感欣慰。
1998年底我們開始設計《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時,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使引文索引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發揮更大作用,使CSSCI成為“促進和繁榮社會科學研究的工具,分析與評價社會科學成果的利器”,尤其避免將引文索引僅僅作為各類指標的排序工具。基于這一目標,我們對CSSCI進行了科學的設計和有效的數據組織,以期CSSCI能夠在未來促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繁榮中得到可持續發展。令人欣慰的是,目前,CSSCI已成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權威評價平臺。
CSSCI的研制是技術與數據的綜合,欲使CSSCI發揮更大的功效,必須進行科學的數據組織和功能的深度開發。為了確保CSSCI處于引文索引的前列,我們分析了美國的科學引文索引(SCI),調研了國內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和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為我們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設計奠定了基礎。開發過程異常艱辛,為了一項技術的實現和有效的數據質量控制,我們時常加班加點。
《報告》的撰寫任務繁重,最大的工作量來自數據的處理和校對,在數百萬數據中不僅要糾正作者或數據輸入中的錯誤,還要了解機構的變化和雜志的沿革,如高校名稱的變化、期刊名稱的變化、作者單位的變化等,這些數據都要進行歸并和統一,否則將會對我們的統計分析帶來訛誤,甚至導致錯誤的分析結論。為此,我們在網上建立了討論群,我和我的團隊成員經常在深夜一兩點還進行熱烈的討論。為了一條數據的正確,我們經常反復查閱相關資料,例如,《圖書影響力報告》中遴選出的每一本書,我們都要到國家圖書館的書目中反復核對,統一書名和作者,僅是數據的處理和校對,我的團隊數十人就花了兩年多時間。
- 上一篇:
-
積極推進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
已是第一篇
-
積極推進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
- 下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