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三a在线,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暖暖 免费 视频 在线观看中国人体,亚洲国产精品suv

挑戰十年 中國精神:十六大以來中國改革發展歷程述評(3)
發表時間:2012-07-11   來源:人民日報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特稿)

空中鳥瞰四川省青川縣農村集鎮重建新貌。 新華社記者 陳 燮攝

  事非經過不知難。

  這10年,是中國一路高歌的10年,也是中國迎難而上的10年。

  非典暴發,人民生命安全遭遇重大危機。

  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一次次特大自然災害,撕裂山河,撕扯人心。

  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突然襲來,經濟下滑,企業困難,失業增加,中國經濟化危為機,風景這邊獨好。

  承辦奧運,興辦世博,百年夢想,當代盛舉。組織世界上最大最為復雜的賽事和展會,是喜悅也是挑戰。

  愈挫愈勇,愈難愈進。中國人就有百折不撓的精神。萬眾一心,頑強拼搏,我們戰勝了一次次自然災害,我們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們辦好了奧運世博,辦成了一系列難事大事喜事。中國高昂著頭,中國人民高昂著頭。

  歷史不僅以它的輝煌時刻讓人銘記,更以它的艱難曲折讓人難忘。應對挑戰更能迸發力量,戰勝困難更顯意志精神。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充滿挑戰的10年,我們不僅收獲了豐厚的物質財富,也收獲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災難無情人有情

  10年,一次次抗擊重大自然災害?!叭f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讓我們面對災難堅如磐石

  “難事”不斷,把過去這10年標注成極不平凡的歷史片斷。

  汶川地震,歷史罕見的特大地震;玉樹地震,當地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最強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吞沒人口密集的繁華城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頻發生,我們臨危不亂:非典疫情猝然襲來,肆虐南北;甲型H1N1等高致病性流感警報幾度拉響……

  多難興邦。穿越風霜雨雪,經歷災難磨礪的中國更加從容自信、生機勃發。

  由川西龍門山地震帶一路北上,沿途的村落掩映在青山綠水間,錯落有致。北方建筑的豪邁大氣,江南建筑的婉約細膩,粵派建筑的精致實用,這些村落既融合了各援建省市的建筑元素,又符合川西地形地貌和農民生活需要。

  如今的巴蜀大地,山清水秀,房屋整齊。如果不是親歷者,很難相信,汶川地震發生之初,這里曾經是一片殘垣斷壁、瓦礫成堆、滿目瘡痍的景象。

  這是一段高度濃縮的時間。汶川地震發生后僅僅3年,10多萬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就重整為安居樂業的家園。沒有發生饑荒,沒有暴發疫情,更沒有引發社會動蕩,創造了人類救災史上的奇跡。汶川,已不僅是川西崇山峻嶺間那一個小城,它成為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共克時艱”信念的縮影,當代社會主義中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理念的象征。

  災難無情,人有情。面對一次次嚴峻挑戰,中國人民憑借怎樣的精神締造奇跡?又收獲了怎樣的啟示和經驗?

  我們以人為本,尊重科學——

  每次災難襲來時,“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是我們的最高信念。黨和政府對百姓安危、人民利益的掛念,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珍愛生命、保護人民的本質。

  歷史的災難最終將通過歷史的進步得到補償?!耙粋€善于從自然災害中總結和汲取經驗教訓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堅強和不可戰勝的?!焙\濤總書記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顯示出中華民族面對災難的堅定和智慧。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考驗降臨華夏大地。來勢洶洶的非典疫情,讓那一年的春天充滿不安。面對嚴峻疫情,黨和政府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胡錦濤總書記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和政治局會議,及時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向全黨發出堅持“兩手抓”、奪取“雙勝利”的號召。國務院先后召開10多次常務會議,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防治措施;制定并公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將防治工作納入依法、科學、規范、有序的軌道。

  非典的代價是沉重的,但這個代價并沒有白白付出,它大大推動我國應急體制的進步、公共衛生事業的進步、社會公共事業的進步,使得我們在后來各種突發事件的應對中,受益匪淺。

  居安思危,完善體制。2005年,《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200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突發事件應對法;汶川地震5個月后,國家立法機關修訂防震減災法,提高學校、醫院的抗震設防標準,并對應急救援機制、過渡性安置、災后恢復重建等作出相應調整。預防與處置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我國應急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正是依托這一套應急管理體系,使我們經受了近年來各種災難的嚴峻考驗。無論是南方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還是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都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突發事件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汶川地震后,黨和政府及時提出舉全國之力,支持災區恢復重建,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汶川地震3年內投入恢復重建資金就超過1萬億元。中央財政安排災后恢復重建基金和稅費優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法制保障……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頂層設計”,為恢復重建提供了最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災難面前,舉國上下患難與共,前方后方同心協力,海內海外和衷共濟。汶川地震后僅一個月,19個省市就組織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工作?!耙皇鸵恢貫目h”,五湖四海的人才資源、技術資源和智力資源,全國各地的災害防治和建設經驗在這里匯集。玉樹地震發生后,災區5000多名中學生被妥善安置到省外就學。

  在災難中,一個個大寫的“人”,更讓人感動。災區各級黨委和政府無愧中流砥柱角色,在山崩地裂的危急關頭,處變不驚、指揮若定,帶領群眾勇敢站立起來。黨員和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解放軍戰士用忠誠和血肉之軀,一次次向世人昭示,我們的人民軍隊不愧為人民的子弟兵。災區人民臨危不亂、守望相助。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多少人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多少父母用雙臂為孩子撐起生命的天空,多少老師用身軀為學生擋住死神的威脅。

  我們不僅應急,更重長遠——

  如果說救援搶險是應急能力的集中體現,那艱巨的災后重建,則是對發展思維和戰略的長久考驗。    

  一個客觀的現實是,我們正處在一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時期。而中國地少人多,逼仄的生存空間,使我們面對災害時往往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在每一次災后恢復重建過程中,如何提高災區百姓的生活質量,如何使災區的發展方式實現轉變,如何保護災區的環境承載能力,促進生態恢復,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都備受重視、頗費思量。

  玉樹是我國的三江源所在地,號稱“中華水塔”。當地百姓都知道,從江里直接打上來的水泡奶茶、煮飯,比礦泉水還要好。玉樹的環境保護,不僅關系到當地發展,也關系到全國。

  為保證在恢復重建過程中,玉樹環境不被破壞,由中國科學院牽頭,130名專家學者參與,對當地的資源環境和承載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哪些地方可以建、建到什么程度,哪些地方不能建,都廣泛征求意見。

  在重建過程中,既考慮災區原有的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又充分利用重建提供的發展機遇,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重視產業升級、節能環保,努力促進災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通過恢復重建,使災區的基礎設施、人居條件都有較大改善。過去災區很多城市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市政設施很不健全,在重建中全面加強了供水、污水處理、能源供應等公用設施建設。

  正是由于充分考慮到當地百姓的需求,才使得恢復重建不是簡單地克隆過去,而是站在了一個更高的發展起點上。汶川地震后,有人擔心,當地發展水平至少要倒退幾十年,但通過幾年災后重建,有群眾由衷地說,“我們的日子至少向前邁進了20年。”

責任編輯:路 弘
分享到: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751930&encoding=UTF-8&data=AAt5OgAAAAcAACk6AAAAAQBK5oyR5oiY5Y2B5bm0IOS4reWbveeyvuelnjrljYHlha3lpKfku6XmnaXkuK3lm73mlLnpnanlj5HlsZXljobnqIvov7Dor4QoMykAAAAAAAAAAAAAAC4wLAIUJPHuRwa_CyZPERKzEwZuU1EU4e8CFCPuFp9JepNqXRiH4rW1pIgx0H9m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751930&encoding=UTF-8&data=AAt5OgAAAAcAACk6AAAAAQBK5oyR5oiY5Y2B5bm0IOS4reWbveeyvuelnjrljYHlha3lpKfku6XmnaXkuK3lm73mlLnpnanlj5HlsZXljobnqIvov7Dor4QoMykAAAAAAAAAAAAAAC4wLAIUQdKgoQ1F7fN2KYoMgSSWlv43GjUCFHPcJ2ZEac8Tz3YhlvDd5WXEpezu&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