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衛興華:
我國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初期,沒有專門討論過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從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起,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效率與公平問題一直是中央文件和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十七大報告以科學的論述對該問題給予準確定位,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制度中處理好效率與公平關系的馬克思主義總結。
十三大報告提出我們的分配政策是:“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十四大報告改為:在分配制度上,“兼顧效率與公平”。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做了重大改變:個人收入分配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將分配公平放在一個從屬的次要地位。十五大和十六大報告繼續講“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十六大報告還進一步說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收入?!边@個問題的理論是非需要弄清。一般的解讀是:強調效率優先于分配公平,是反對平均主義所必要的。平均是“干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差一個樣?!睂嵸|上是干得少的、差的侵占了干得多的、好的一部分勞動成果,是很不公平的。分配不公,必然損害勞動效率和生產效率。所以,強調分配公平就意味著反對平均主義,十三大和十四大從既重公平又重效率兩個方面否定了平均主義。事實上,改提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重效率,發揮市場作用,再分配重視公平,發揮政府調節作用,是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市場配置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源)、提高效率著眼的,是體現市場管效率、政府管公平的一種理論觀點。
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所不同,個人收入分配不能完全由市場機制自發調節。面對我國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的趨勢及其導致的矛盾凸現的狀況,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調整了關于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提法。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切實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逐步實現全體人員的共同富裕?!?005年2月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重要領導研討班的講話中指出:要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在更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起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再次提出:注重社會公平,特別要關注就業機會和分配過程的公平,努力緩解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又強調提出: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促進共同富裕。
雖然中央轉向了更加重視公平,但由于沒有提出關于效率與公平關系調整后的新概括,有的學者依然在“效率優先”的框架中解讀更加重視分配公平的新提法。十七大報告解決了這個問題,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并且“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統一起來”作為我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十大寶貴經驗之一,由此統一了全黨和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分配領域中的效率與公平是統一的,是相互促進的。
- 上一篇:
-
貴州:堅持科學發展 實現歷史跨越
已是第一篇
-
貴州:堅持科學發展 實現歷史跨越
- 下一篇:
-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
已是最后一篇
-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