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黨關于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的闡釋,以及理論界的相關研究,大體上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從提出科學發展觀到黨的十七大召開為第一階段,黨的十七大以來為第二階段。經過長達9年多的實踐檢驗和推動,科學發展觀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已形成一個較為成熟的系統的理論體系;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取得豐碩成果,收到顯著成效。
一
黨中央在提出科學發展觀后,多次對這一創新理論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作重要闡述。2003年10月14日,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2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的經驗總結,是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也是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將“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確立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大原則。2004年3月,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指出:“科學發展觀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概括了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全黨同志都要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戰略高度,從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堅定不移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完成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肩負的歷史任務。”同年5月,胡錦濤在江蘇考察工作時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對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2005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進一步闡釋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科學發展觀,凝結著我們幾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來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因此我們說,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由以上看出,中央對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的判斷經歷了一個過程,隨著時間推移,認識不斷深化、越來越充分。
- 上一篇:
-
效率與公平關系的理論探索及科學定位
已是第一篇
-
效率與公平關系的理論探索及科學定位
- 下一篇:
-
科學發展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
已是最后一篇
-
科學發展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