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取得歷史性的輝煌成就和巨大進步,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我們必須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這是10年輝煌成就給予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一、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科學理論
撫今追昔,90余年來,我們黨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所以能夠帶領人民創造舉世矚目的偉業,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終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與時俱進。
回顧歷史,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一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系統回答了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并對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探索,以創造性的內容為馬克思主義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另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
科學發展觀是在深刻把握當代中國基本國情和發展實際基礎上提出來的。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黨對我們基本國情作出的科學判斷。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不懈拼搏,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我們也要客觀地看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始終牢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認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提高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決不可脫離實際的自覺性。
科學發展觀是在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適應我國發展新要求基礎上提出來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現實依據。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國進入了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主要包括: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等等。這些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矛盾和新問題。深刻把握這些階段性特征、抓緊采取措施解決前進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長遠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 上一篇:
-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
已是第一篇
-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
- 下一篇:
-
凝聚全黨意志 承載人民期望:黨的十八大代表誕生記
已是最后一篇
-
凝聚全黨意志 承載人民期望:黨的十八大代表誕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