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三a在线,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暖暖 免费 视频 在线观看中国人体,亚洲国产精品suv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杜飛進:挺起新聞輿論工作的精神脊梁
發表時間:2016-04-21   來源:人民網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光芒,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指導我們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綱領性文獻。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在新的輿論環境、媒體格局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面對著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必須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面對著多元多樣的社會思潮,必須能夠保持思想定力;面對著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必須能夠站穩正確立場。要做到這一切,就必須挺起精神脊梁。而這“精神脊梁”,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所強調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他指出,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山無脊梁要塌方,人無脊梁會垮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就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精神脊梁,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傳播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觀點與看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傳播的本質、屬性、地位、作用、原則及規律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及其指導下的政黨在長期的新聞輿論工作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不斷傳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體系,其內涵與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密不可分,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不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原則不僅迄今沒有變,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愈發顯現出其真理的力量。

  任何階級、任何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都有其鮮明的指導思想,不存在沒有階級性、沒有黨性的新聞輿論工作。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條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定盤星”,這是天經地義的。當前,在經濟全球化、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在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在意識形態交鋒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特殊重要的意義。

  長期以來,我們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的強大力量。但是,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新聞輿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求的現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比如,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態度模糊甚至是非不分;對于錯誤的思想和觀點,不敢發聲、不敢亮劍;靠黃賭毒、星性腥報道搏眼球、賺點擊量;正面宣傳的可讀性、吸引力、影響力不夠;深入基層不多,習慣于跑機關、泡會議、抄材料;違反職業道德,搞虛假新聞、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甚至新聞敲詐;等等。這些現象,表面上看,有些是認識問題,有些是經驗問題,有些是作風問題,還有些是品德問題,但從根本上說,都是新聞觀的問題,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甚至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背道而馳。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挺起精神脊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的重要思想,對于把握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主動權和主導權,推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持續健康發展,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挺起精神脊梁,必須堅持黨性原則

  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要義,也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馬克思主義者從來都不諱言,無產階級政黨的媒體和一切宣傳輿論工作,都是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從來都不諱言“黨報黨刊一定要無條件地宣傳黨的主張”。

  馬克思在他起草的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中明確提出,工人階級的偉大使命是奪取政權,加入國際工人協會的各國政黨都有自己的機關報,即黨報。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每一個社會主義的報紙都是黨的中心,它既是政治的中心,又是組織的中心。列寧在《黨的組織與黨的出版物》中指出,寫作事業應當成為整個無產階級事業的一部分,成為由整個工人階級的整個覺悟的先鋒隊所開動的一部巨大的社會民主主義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他同時指出,黨的報刊必須旗幟鮮明地宣傳黨的觀點,絕不允許“利用黨的招牌來鼓吹反黨觀點”。

  在我們黨的各個歷史時期,黨性原則都是貫穿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最鮮明的主線。毛澤東同志在《報紙是指導工作教育群眾的武器》一文中指出,應該把報紙拿在自己手里,作為組織一切工作的一個武器,反映政治、軍事、經濟又指導政治、軍事、經濟的一個武器,組織群眾和教育群眾的一個武器。鄧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指出,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報刊、廣播、電視都要把促進安定團結,提高青年的社會主義覺悟,作為自己的一項經常性的、基本的任務。江澤民同志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指出,黨的新聞事業與黨休戚與共,是黨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說,輿論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系的工作。胡錦濤同志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指出,新聞宣傳工作“必須堅持黨性原則,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更加自覺主動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新聞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成為新一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所謂“姓黨”,概括起來,就是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都要增強看齊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特別是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誘惑干擾面前,必須增強戰略定力、站穩政治立場,保持“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政治定力,決不能發表同黨中央不一致的聲音,決不能為錯誤思想言論提供傳播渠道。習總書記對黨性原則作出的這一最新概括,反映了我們黨對新聞傳播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對新聞媒體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必將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注入強大動力。

  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關鍵是始終堅持“黨管媒體”原則。“黨管媒體”原則是我們黨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是我們的傳家寶。從現實情況看,“黨管媒體”原則總體上是堅持得比較好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黨管媒體”原則在實踐中也面臨不少挑戰。最大的挑戰就是媒體技術、媒體種類、媒體形態、媒體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互聯網成為新聞輿論的主渠道、主戰場。如何管好媒體尤其是管好互聯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與此同時,“黨管媒體”原則在實踐中也存在不少問題,與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還有不少差距。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體現在三個方面,即“不想管”“不會管”“不敢管”。

  一是“不想管”。“不想管”,就是思想上對“黨管媒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深甚至有抵觸情緒,行動上對“黨管媒體”消極應對。比如,有的人認為時代發展了,形勢變化了,在新形勢下,對于媒體還“管”著不放,這是不夠開放、開明的體現;有的人認為,現在很多媒體都是市場化運作、公司化運營,應該“放手”讓他們到市場上“自由發展”,讓市場去決定它們的生死,管得太多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有的人認為,現在提倡“新聞自由”,“嚴是害、松是愛”,只要不是“反黨反社會主義”,就不要加以干涉,“由他去吧”;還有的人認為,現在我們國家的媒體都由黨委和政府主辦,都是“自己人”,應該放心,不能天天防著、看著、管著。這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成為一些人“不想管”的借口。

  二是“不會管”。“不會管”,就是管理能力和水平跟不上社會發展和媒體發展變化的客觀實際,對于“管什么”“怎么管”思考不夠深,辦法不夠多。最典型的就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除了傳統媒體之外還出現了很多新媒體。但是,我們媒體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并沒有及時跟進和提升,對于網絡時代的媒體特征缺乏專業認識,對于網絡時代的媒體管理缺乏專業手段。雖然口頭上強調“黨管媒體”,但事實上,對很多媒體的管理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甚至盲區,這在很大程度上使“黨管媒體”的原則被架空。

  三是“不敢管”。“不敢管”,就是當新聞輿論中出現與黨、國家、人民利益不相符的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甚至是出現一些原則性問題、大是大非問題時,不敢主動“亮劍”。比如對極力鼓吹西方價值觀,惡意攻擊黨的領導、攻擊社會主義制度,歪曲黨史國史,以“反思改革”為名否定改革開放,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等錯誤觀點,不敢第一時間站出來批駁;對于一些媒體明里暗里成為西方敵對勢力的傳聲筒不敢及時站出來制止;對那些堅持戰斗在輿論斗爭最前沿,有時被“圍攻”的同志不敢及時站出來支持。正是一些媒體管理者愿當“紳士”不愿當“戰士”,不敢“亮劍”,搞愛惜羽毛那一套,使一些地方的新聞輿論工作有時處于被動地位。

  之所以會出現“不想管”“不會管”“不敢管”等問題,主要原因是對新聞輿論斗爭的嚴峻性認識不足,對“黨管媒體”缺乏清醒和科學的認識,對“黨管媒體”思想上不夠堅定,意志上不夠堅強,行動上不夠堅決,歸根結底還是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欠缺。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正確的東西不去占領,錯誤的東西就會去占領;主流的輿論不去占領,非主流的輿論就會去占領。如果我們的輿論陣地被別人占領了,被錯誤的東西占領了,被非主流的輿論占領了,那不僅關系到意識形態安全,而且關系到政權安全。因此,我們一定要不斷增強陣地意識,切實做到想管、會管、敢管,確保把新聞輿論陣地牢牢掌握在黨的手里。

  挺起精神脊梁,必須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黨的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宗旨當然也是為人民服務。對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來說,黨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統一的,體現黨的意志就是體現人民的意志,宣傳黨的主張就是宣傳人民的主張,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黨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沒有脫離人民性的黨性,也沒有脫離黨性的人民性。那些“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你是站在黨的一邊,還是站在群眾一邊”的論調,把黨性和人民性對立起來,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中是有害的。

  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

  當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人民性應著重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多數與少數。以人民為中心,是指以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為中心,而不是以少數人的利益為中心。我們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是出以公心的,這個“公”,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不能簡單從某一個階層、某一部分群眾、某一個具體人來理解人民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同樣,我們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我們黨進行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為了具體的某個人或某群人的利益。雖然,具體的某一篇文章可能有特定的指向和受眾,可能是為某一具體的群體的利益鼓與呼,但是,我們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應當是廣大人民,我們的心里要始終裝著廣大人民。如果只為某個人或某群人代言,那就脫離了人民,也就談不上人民性,當然也就談不上黨性了。

  二是親和與迎合。新聞報道一方面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有親和力,要讓人愛讀愛看,另一方面又要堅決克服一味迎合、討好市場帶來的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現象,堅決克服一味追求發行量、收視率、點擊量而忽視社會效果的做法。新聞報道不能為取悅受眾而“失向”、為吸引眼球而“失真”、為過分渲染而“失范”、為刻意迎合而“失態”。一些媒體,特別是少數小報小刊、電視欄目以及網絡新媒體,充斥著怪異新聞、花邊新聞等內容,一些明星大款等名人住在哪兒了、到哪兒吃飯了、開什么車了、去哪兒旅游了、穿什么衣服了,或者同誰好了、嫁給誰了,等等,一些媒體對此趨之若鶩,以獵奇、獵艷為樂。對名人不是不能報道,但整天報道那些雞零狗碎、風花雪月的事情,對群眾能有什么教育意義呢?更多的是負面作用。很多名人是有社會責任感、積極為社會作貢獻的,媒體應該多報道這些正面積極的事情,這樣才能給社會傳遞正能量。

  三是共性與個性。現在,受眾需求越來越多樣,參與意識越來越強烈,思想觀念越來越多元,新聞傳播日益呈現人人傳播、多向傳播、海量傳播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空洞說教、生硬灌輸不行,追求獵奇、編造故事不行,刻意迎合、取悅受眾不行,庸俗低媚、極端表達不行。不同的人有不同信息需求和接受特點,一套話語滿足不了所有人,一個腔調難以唱遍天下,不同新聞媒體要有自身特色,有精準的受眾定位,不能搞成“大而全”“小而全”,千報一面、重復雷同。好的思想、觀念、內容,要通過生動的形式、多樣的手段表達出來。一個主題要有多種傳播方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主流輿論矩陣,達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效果。

  堅持人民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一個非常有效的舉措就是持續開展和不斷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走轉改”活動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鮮活實踐,是實現“三貼近”的有效途徑。新聞工作的主體和服務對象是人民,只有深入人民群眾、貼近普通百姓,才能贏得廣泛共鳴、發揮應有的作用。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是實踐,只有深入基層一線、深入火熱生活,新聞報道才會有現場的溫度、有思想的深度。正如人們指出的那樣,在路上心里才有時代,在基層心里才有群眾,在現場心里才有感動。現在,“走轉改”活動已成為新聞戰線轉作風改文風的有力抓手,要持之以恒開展下去。

  總之,人民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堅持人民性,就要認真研究不同群體需求的共性是哪些、個性是哪些,以便有的放矢開展工作。要處理好點、線、面的關系,既加強面的廣泛覆蓋、線的分類指導,又注意把工作做到每個點上,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堅持黨性和堅持人民性是統一的,因為黨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堅持黨性,新聞輿論工作才能有明確的立場和指向;堅持人民性,新聞輿論工作才能獲得活力源泉和動力根基。只有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才能確保新聞媒體始終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少數人服務。同樣也只有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才能確保新聞媒體真正把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統一起來、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更好地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更及時地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

  挺起精神脊梁,必須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貫穿于新聞輿論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黨性原則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不是講黨性,有沒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最重要的就是看能不能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文者,貫道之器也。”這個“道”,說到底就是導向,也就是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的影響。任何新聞報道,都有導向,報什么、不報什么、怎么報都包含著立場、觀點、態度。新聞報道既要報道事實,更要傳達立場、觀點、態度,引導人們分清對錯、好壞、善惡、美丑,激發人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輿論導向正確,就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事業發展;輿論導向錯誤,就會動搖人心、瓦解斗志,危害黨和人民事業。要堅持以正確輿論引導人,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推動改革發展,有利于增進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講導向,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導向。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涉及新聞輿論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具體而言至少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必須唱響時代主旋律,提振全社會的精氣神。這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首要任務。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著力傳播好黨和政府的聲音,展示好社會進步的主流,反映好人民群眾的心聲,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和使命。要著力營造科學發展、實干興邦的濃厚氛圍,多做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多做鼓舞士氣、提振信心的工作,更好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鼓與呼。要充分反映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和社會發展進步的主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宣傳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宣傳黨員干部弘揚良好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精神風貌,宣傳社會各方面溫暖人心的善行義舉,在全社會唱響昂揚向上的正氣歌。

  二是必須加強對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這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體現。比如,對于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問題,以及國計民生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新聞輿論要著力講清楚“怎么看”“怎么辦”,找準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系的交匯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引導人們多看主流、多看本質、多看光明面,引導社會情緒、社會心理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要講求藝術、改進方法,圍繞關切解讀政策,針對問題解疑釋惑,努力增強說服力、親和力、感染力。對于一些重大敏感問題,要掌握好介入點,把握節奏、順勢而為,防止形成炒作。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和輿論引導方面,要做到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有序開放、有效管理、正確引導,發出權威聲音,掌握輿論主動。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對于重大突發事件,新聞輿論要早說話、會說話,不失語、不亂語,努力掌握主動權。

  三是必須積極開展輿論斗爭。這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題中應有之義。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我們必須堅持真理,而真理必須旗幟鮮明。我們共產黨人從來認為隱瞞自己的觀點是可恥的。我們黨所辦的報紙,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應當是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這是我們革命無產階級應有的戰斗風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戰線的同志要當“戰士”、不當“紳士”,不做“騎墻派”和“看風派”,不能搞愛惜羽毛那一套。新聞輿論工作處在意識形態斗爭最前沿,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都在同我們爭奪新聞輿論陣地,我們千萬不能天真、不能大意、不能退縮,對重大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要敢于交鋒、敢于亮劍;對惡意攻擊、造謠生事的,要堅決回擊、以正視聽。在國際重大輿論斗爭中,我們既要針鋒相對,又要講究策略,做到有理有利有節,爭取最佳效果。針對國際輿論格局“西強我弱”的局面,我們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能聽到、聽清中國聲音。

  四是必須高度重視網上輿論引導。這是在新的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下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著力點。有人說,當下中國存在“兩個輿論場”,一個是傳統媒體輿論場,一個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輿論場。有的社會網站和新媒體平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消解主流輿論和主流價值的傾向,這種情況必須給予高度警惕。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因此,我們必須從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政治安全的高度看這個問題,切實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新聞輿論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全面打通“兩個輿論場”,唱響網上主旋律,傳播網絡正能量,全面掌握網上輿論場的主動權。

  五是必須切實把握好時度效。這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方法論要求。時,就是時機、節奏;度,就是力度、分寸;效,就是效果、實效。時度效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標尺。不管是主題宣傳、典型宣傳、成就宣傳,還是突發事件報道、熱點引導、輿論監督,都要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什么問題在全國報道,什么問題在地方報道?什么問題就報道一下,什么問題跟蹤報道?什么問題淡化報道,什么問題強化報道?什么問題第一時間報道,什么問題看看后續發展再報道?這些問題如果把握失當甚至失誤,有時候就可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對黨和人民事業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因此,把握時度效,并非簡單易行,而需要相當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大局意識、判斷能力、業務水平。

  需要強調的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對新聞輿論工作而言是普遍要求,沒有任何特殊,也沒有任何例外。也就是說,不僅各級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要講導向,都市類報刊、新媒體也要講導向;不僅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副刊、專題節目、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不僅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不僅國內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國際新聞報道也要講導向。

  挺起精神脊梁,必須正確把握實事求是原則與正面宣傳為主的關系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目的在于團結人、鼓舞人、激勵人、引導人,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個基本觀點。因此,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基本方針。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這既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原則,也是時代要求。一方面,我國社會積極正面的事物是主流,消極負面的東西是支流,要正確認識主流和支流、成績和問題、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集中反映社會健康向上的本質,客觀展示發展進步的全貌,使整體輿論環境同我國改革發展蓬勃向上的態勢相適應;另一方面,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黨全社會團結奮進、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關鍵是提高質量和水平,增強吸引力感染力。應當說,在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方面,各級各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堅持得是比較好的。就量而言是比較多的,體現了“為主”的要求。現在的問題是需要提質,就質而言,或者說正面宣傳的影響力,有時還很難說是做到了“為主”。就當前情況看,在正面宣傳方面存在著這樣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有的居高臨下、空洞說教,照搬照抄領導講話和政策文件,挖掘解讀不夠,生動鮮活不足,群眾敬而遠之;有的存在模式化、套路化現象,語言生硬、形式刻板,親和力、貼近性不夠;有的形式上轟轟烈烈、排山倒海,實際效果一般,甚至讓人望而生厭。

  正面宣傳,光是做做樣子、滿足于完成任務很容易,但要真正產生影響、受到群眾歡迎,難度是很大的,不下一番苦功夫肯定不行。要改進創新形勢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主題宣傳等,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長期以來,在新聞輿論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層面,一直存在著這樣一個重大命題: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堅持實事求是是不是一致?與新聞的真實性是不是有沖突?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事實是新聞的本源,虛假是新聞的天敵。新聞的真實性容不得半點兒含糊或馬虎,否則最真實的部分也會讓人覺得不真實。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而不能根據愿望來描述事實。同時,我們又要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搞清楚個別真實還是總體真實,不僅個別的、具體的事實要真實,總體上、宏觀的事實也要真實,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是實事求是的觀點。把握實事求是原則與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關系,重在堅持“三個一致性”。

  一是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堅持新聞真實性的一致性。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13億多人口,每天發生著大量事件,也存在著大量問題。我們的新聞報道要有問題意識,但是,問題意識不是說只報道黑暗、負面,看不到光明、正面。雖然報道的一些問題是真實發生的,但如果只報道這些問題,那只是部分真實,或者叫局部真實。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某一葉、某一點可能是真實的,但總體上卻背離了真實性。而且,有一些事情特別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事情,不報道不會產生什么社會影響,一經報道特別是網絡的無限放大,就可能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負面的。如果這樣連篇累牘、不厭其煩地報道這樣的問題,社會就會缺乏精氣神,甚至會讓干部群眾士氣受挫、人心迷茫。

  二是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開展輿論監督的一致性。新聞媒體要直面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和陰暗面,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意見大反映多的問題,要積極關注報道,及時解疑釋惑,引導心理預期,推動改進工作。因此,輿論監督的出發點應當是積極的、善意的,態度應當是理性和建設性的,方式方法應當是合法的、遵守政治紀律和宣傳紀律的。媒體發表輿論監督報道,事實一定要真實準確,分析一定要客觀,不要把自己放在“裁判官”的位置上。

  三是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開展輿論引導、進行輿論斗爭的一致性。對社會上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要加強正面引導,澄清模糊認識,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引導人們分清正誤、明辨是非。對敵對勢力惡意攻擊、肆意歪曲,特別是那些攻擊黨的領導、攻擊社會主義制度、歪曲黨史國史的言論,要堅決予以回擊,決不能讓那些人在那里舒舒服服造謠生事、渾水摸魚、煽風點火、信口雌黃。這方面我們必須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

  挺起精神脊梁,必須自覺抵制西方新聞觀等錯誤觀點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與資產階級新聞觀的交鋒和斗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列寧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一文中,針對資產階級的“無黨性論”,明確提出了“打倒無黨性論”的口號。他說:“無黨性論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資產階級的武器和口號。”“無黨性論”是資產階級新聞觀的集中體現,也是它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本質區別。

  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的今天,在新的輿論環境和媒體格局下,意識形態領域的交鋒和斗爭某種程度上更加激烈,形式也更加多樣,但其實質都是為了爭奪人心,最終的指向都是為了奪取政權。作為意識形態重要方面的新聞觀,同樣也是這樣。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

  西方新聞觀即資產階級新聞觀的最大特點是具有欺騙性,標榜媒體是所謂的“社會公器”“第四權力”“無冕之王”,鼓吹抽象的絕對的“新聞自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恰恰相反,認為新聞自由是具體的、歷史的、相對的。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認為,“沒有新聞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會成為泡影”,并把報紙視為“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達者,是人民千呼萬應的喉舌”。列寧也曾說過:“出版自由這個口號從中世紀到19世紀,在全世界成了偉大的口號。”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又認為,新聞自由是有階級性的。列寧曾尖銳地提出:“弄清楚是什么樣的出版自由?為了什么?為了哪一個階級?”他明確提出了報刊的黨性原則,對為什么要堅持黨性原則、怎樣堅持黨性原則作了全面的論述,并指出,只有無產階級的新聞自由才是真正為勞動人民所擁有的自由。

  事實上,從現在的情況看,西方新聞觀的所謂“新聞自由”,更多的是對其他國家進行負面報道的“自由”,特別是對社會主義中國,西方媒體總是戴著有色眼鏡,抹黑、丑化、妖魔化中國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對他們國內的負面報道,有一些是黃賭毒、星性腥,有一些則是“小罵大幫忙”,對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幾乎從不涉及。而對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一丁點兒事情都會小題大做、大肆渲染,有時甚至無中生有、信口雌黃。

  這種以所謂的“新聞自由”為要旨的西方新聞觀,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影響不能忽視。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這種影響也在不斷加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警惕。比如,有的人說“哪有什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并據此否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客觀真理性;有的人以所謂的“新聞自由”為名,行攻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體制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之實;有的不顧起碼的是非曲直,以罵主流為樂、反主流成癮,怪話不斷,謊話連篇。其實,西方國家的政治集團、利益集團,哪個不同新聞媒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數的事實證明,西方的媒體都是受西方意識形態支配的,受一定利益集團支配的。對此,我們千萬不能天真。

  因此,抵制西方新聞觀的影響,在新聞理念上,必須堅持“相對自由”、反對“絕對自由”,堅持“有限客觀”、反對“無限客觀”;在新聞實踐中,必須堅持導向為本、反對炒作為樂,必須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反對經濟效益至上。

  有人推斷,從西方國家進入發展中國家的信息量,超過發展中國家進入西方國家的信息量的100倍。這一數字雖然沒有考證,但是,國際輿論格局“西強我弱”卻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的傳播能力還不夠強,聲音總體偏小偏弱,存在著“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窘境,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這種“逆差”“反差”和“落差”,不僅會對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形成挑戰,而且也容易造成一種錯覺,認為輿論格局的“西強我弱”是所謂“新聞自由”的結果,認為“西方新聞觀才符合新聞傳播規律”。這樣的觀點,其謬大矣。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就指出,西方國家把我國發展壯大視為對其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挑戰,加緊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斗爭和較量是長期的、復雜的。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任何新聞輿論都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沒有什么抽象的絕對的自由。我們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清西方所謂“新聞自由”的本質,自覺抵制西方新聞觀等錯誤觀點的影響,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僅成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指南針”,而且成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精神脊梁,成為抵制西方新聞觀等錯誤觀點影響的“防火墻”。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對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來說,這個“根本”和“泉源”,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只要我們堅定地挺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個精神脊梁,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就一定能夠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能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杜飛進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責任編輯:張 智萍
分享到: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306456&encoding=UTF-8&data=ADJz2AAAAAcAAFQbAAAAAQBO5Lq65rCR5pel5oql56S-5Ymv5oC757yW6L6R5p2c6aOe6L-b77ya5oy66LW35paw6Ze76IiG6K665bel5L2c55qE57K-56We6ISK5qKBAAAAAAAAAAAAAAAuMCwCFFW521JDI6CXWZn_eE4Bu5iTMSGzAhRqeWOtTiC1UaplsTfabx8HfApMNw..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306456&encoding=UTF-8&data=ADJz2AAAAAcAAFQbAAAAAQBO5Lq65rCR5pel5oql56S-5Ymv5oC757yW6L6R5p2c6aOe6L-b77ya5oy66LW35paw6Ze76IiG6K665bel5L2c55qE57K-56We6ISK5qKBAAAAAAAAAAAAAAAvMC0CFHTYZ9a_aAzuLGWFfqD5b_CENInoAhUAiyiALkkKOTm700mRvkPbVkDhNJU.&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