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國居民休閑各領域消費情況制表:陳恒
“十二五”以及今后的一個較長時期內,我國發展戰略明確轉到以“民生”為主軸的發展方向上來。各地逐步走出以GDP為核心的發展模式,轉向關注居民幸福的目標。居民休閑生活是幸福感的一項重要來源。隨著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以旅游、文化、體育等為主要內容的休閑產業進入了快速增長期。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了《2012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以20余篇專題報告的篇幅,詳細總結分析了我國各個休閑領域的經驗,為我國休閑產業發展提出進一步的啟示。 休閑消費,總量相當于GDP的6% 2011年,休閑領域盛事頻頻,大力推動了休閑產業發展。杭州召開第二屆世界休閑博覽會,實現貿易成交額226億元人民幣;山東舉辦“好客山東休閑匯”,期間全省休閑消費總額達1900多億元;重慶舉辦休閑產業博覽會,是西部地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休閑產業博覽會。魯蘇浙等省份開啟地方性的國民休閑計劃,休閑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已初步成為共識。地方及民間投資層面,休閑領域的投資異常蓬勃,涉及投資金額超過萬億元人民幣。 報告測算指出,2011年我國國內旅游休閑(包括觀光游覽、度假休閑、探親訪友)總人數約為22.53億人次,國內旅游休閑的總花費約為16200.54億元人民幣,其分量大約是2011年我國居民休閑核心消費的56.7%。 就其他方面的休閑消費,報告通過估算指出,2011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文化娛樂類的休閑消費支出為4081億元;休閑體育消費總額約為2874億元;休閑餐飲消費大致為4127億元;就沐浴保健類休閑消費而言,全國沐浴企業收入達到1285億元。總體上看,我國2011年居民休閑核心部分消費為28568億元,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53%,相當于GDP的6.05%。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德謙表示,中國居民休閑消費的擴展與提升,得益于近年經濟社會總形勢的變化,促進居民休閑發展的有利因素正在不斷地增強和增多——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得到進一步的落實,城鄉大部分居民的收入穩步提高,市場的休閑供給朝著有利于消費的方向發展,應由政府主導的休閑公共服務也得到各級政府的更多關注…… “2012年有望推出的全國性《國民旅游休閑綱要》將有可能促進以上因素更為強勢的發揮,‘中國旅游日’活動的繼續開展也將給全民旅游休閑意識以更多的激發和指引,國家和地方公益事業的發展更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費信心……所有這些,都將是2012年及其隨后的一段時期中國居民休閑繼續擴展和提升的巨大推動力。”劉德謙指出。 報告基于數據分析對中國休閑發展保持樂觀判斷,指出中國居民休閑必將繼續得到更大的擴展與提升,不僅休閑人數和消費將繼續以近年的平均速度乃至更高速度增長,而且休閑服務質量也將有較大提升。 旅游休閑,制約因素亟待破解 來自2012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的信息顯示,全國旅游消費熱點正在不斷增加。社會資本、民營企業加速進入旅游業,全國還出現了一批如廣東橫琴島長隆國際旅游度假區、吉林長白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山東臺兒莊文化旅游產業園、浙江寧波東錢湖旅游度假區等投資上百億的旅游大項目。 各地政府也積極通過一些政策措施推動旅游發展:江西的“免票月”活動影響巨大;山東的“國民休閑匯”活動促進了休閑供給的整合;北京、杭州等地在旅游環境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成效突出。各地還成功舉辦如首屆中國國際旅游服裝服飾賽博會、中國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中國旅游產業博覽會等會展推廣活動,從而更好地推動了旅游休閑產業的快速發展。 報告指出,2011年我國居民旅游休閑(含出境游)的總人數為23.17億人次,總花費約為20837.69億元人民幣。我國的旅游休閑消費持續表現出一種“中國化”特征。在中國居民休閑活動中,“探親訪友”所占的比重最大,在法定假日時段,居民的出游休閑越來越集中。 劉德謙認為,我國居民旅游休閑仍然面臨著不少外在條件的負面影響,一是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的完善與落實還遇到許多制約因素;二是居民收入的增加將被物價上漲所削弱;三是地方政府的認識與經濟實力仍然是各地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的瓶頸因素;四是商家誠信度的參差不齊依舊讓部分消費者難于放心消費。 據《小康》雜志社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在2011年10月發布的“職場人休閑滿意度”調查數據顯示:受訪的職場人當中,只有三成人士每年享受帶薪休假。黃金周火爆的情況反映出休假制度等時間因素對旅游休閑的巨大促進作用。例如在阿根廷,除了15天的國家法定假期外,按工齡還可享受14天到35天不等的帶薪休假,這也使得阿根廷在2009年遭遇全球經濟危機時旅游發展仍然表現不俗。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書長宋瑞指出,我國絕大多數休閑資源都屬于國有,政府應該更加積極地圍繞民眾的休閑需求制定休閑支持政策、提供公共設施和服務、提供休閑技術支持。據了解,在美國,聯邦政府中與休閑有關的部門達到了90個左右,各自都在其管轄范圍內制定了相應的休閑管理政策。 據了解,2010年初開始編制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即將進入國務院報批階段。綱要包括提升國民旅游休閑意識、保障國民旅游休閑時間、提高國民旅游休閑消費能力、推進國民旅游休閑場所與設施建設、完善國民旅游休閑公共服務體系等多方面內容。劉德謙認為,未來積極因素大于消極因素,國民休閑意識的增強也不可能倒退,中國休閑發展的總趨勢仍然是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 文化休閑,發展需要制度保障 2011年,我國在戰略層面為文化休閑發展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措施: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面向全社會公眾免費開放;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全國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影響更為深遠的是,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文化休閑產業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戰略機遇。 報告指出,文化休閑業實體重組與融合逐漸加強,產業集群化和規模化程度在提高。傳統演出市場擴展迅速,傳統出版和閱讀穩步發展,與網絡相關微博、網游、動漫等文化休閑成為新的亮點。 以電影市場為例,2011年我國電影市場票房達到131.15億元,年增長率28.93%。這一增速創造了電影誕生100多年來的最高紀錄,已超過印度而居美國之后成為世界第二。 但報告同時指出,2011年我國總共賣出3.71億張影票,而同期美國共賣出12.8億張影票,平均票價7.98美元,對比收入看,我國的票價要高出許多。若一張影票對應一個觀眾,電影觀眾占總人口的比重,美國是我國的15倍。而在文藝演出市場,票價與居民收入反差過大。北京高端演出市場票價甚至超過海外,但人均收入只是歐美的1/6至1/5。 “票價制約著上座率,當然也極大地制約了高端藝術的普及和大眾化,無形中剝奪了更多群眾的文化休閑權利。”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休閑研究所所長吳文新指出。中華全國總工會《第六次中國職工狀況調查》顯示,72.4%的普通工人月工資低于全國平均工資水平。貧富差距拉大使得大多數文化休閑消費集中在人口占比不大的中高收入階層,而大多數居民的文化休閑消費動力不足,從而制約了文化休閑消費的增長。 另外,在部分服務業和私企,加班現象嚴重,不少私營企業往往以“不加班就走人”的方式管理員工,使得私企員工更加缺乏閑暇時間。“非法加班顯著縮短了勞動者的閑暇時間,更加侵蝕著勞動者的休閑權益,這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文化休閑業發展的社會文化空間。”宋瑞說。 吳文新認為,我國應該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盡快提高中下層群眾收入,同時要嚴厲打擊強制或變相強制加班現象,以此實現勞閑均衡,為文化休閑產業發展創造持久動力和廣闊空間。同時,政府應當以全民共享及“大休閑”的理念,站在文化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高度進行規劃;要以普惠全民為目標,根據目前我國社會不同群體的休閑困境,制定針對性的改善措施;要在著力改善國民休閑體驗、提高國民生活幸福水平上拿出切實辦法。 (記者 王小潤 陳 恒) 背景鏈接 一個外國人眼中的“休閑” 杰弗瑞·戈比,一位前美國總統休閑顧問。他在《中國的休閑發展:一些關鍵問題》一書中明確提出,處于轉型階段和“跨越式”發展中的中國,應對其國民休閑進行深入思考和科學安排。 在杰費瑞看來,中國通過建設公園和保護文化歷史名跡及其他活動極大地促進了休閑產業的發展,但那些提供各種休閑活動的組織還有待于發展或加強,而缺乏非盈利性的市民組織已經成為中國提升休閑發展的最大障礙。在北美,休閑活動很大程度上受到非盈利性市民組織的影響,這類組織促進了多項特殊休閑活動的發展,比如打網球、寫詩歌、釣魚或種蘭花等。社區社團和其他形式的居民組織,都對日常生活中制約休閑的問題擁有發言權。 杰弗瑞認為,休閑城市應該發展自身的個性,決定自身什么是優秀而獨特的,并發展、保護提升其優勢。第一步是努力識別出城市哪些部分是值得保護和提高的,然后確定哪些是休閑需要。要在確定城市發展愿景以及明確要成為休閑城市必須做哪些變化后,再發展休閑設施。應該考慮的問題包括:環境和歷史保護、創新、餐飲培訓、清潔、定制、寬容、與游客的持續對話以及有足夠數量的吸引物。 大部分中國人生活在農村,他們的生活與城里人明顯不同。杰弗瑞提出,未來提升鄉村休閑有兩個關鍵性因素。首先,鄉村旅游要來有助于提高農村的經濟水平,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的基礎設施,投入資金來發展包括“社區中心”在內的多項農村休閑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