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開展“下基層、聽民聲、解難題、辦實事”活動,各級各部門派出科級以上干部到鄉村蹲點服務,與群眾面對面、貼心窩,積極協調資金、技術和項目,幫助解決發展難題。 教育實踐活動能否扎實深入、抓出實效,關鍵取決于干部是否真正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下基層最忌流于形式,到一線最怕浮于表面,“走馬觀花”、“隔窗看景”,不但不能接近群眾,反而會疏遠群眾。因此,讓干部到基層“長住”,在群眾中蹲點,幫助解決發展難題,不失為一種踐行群眾路線的好方法。 “深蹲促進深入”。群眾最有智慧,干部作風的好與壞,群眾最有發言權,群眾也最講實惠,評價作風改進的實際成果,群眾聽其言,更觀其行。干部只有主動到條件艱苦、環境復雜、矛盾突出的地方,長期蹲點,搞好服務,幫助群眾解決最關心、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問題,群眾才會把干部當成“自家人”,才肯打開“話匣子”,才敢于提出尖銳意見,從而幫助干部把握關鍵,找準要害,深入查找“四風”問題,全面提升活動的效果。 “服務激發潛能”。好的措施能夠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活力,能夠充分挖掘干部的工作潛能。“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半天”,既是群眾對不干事干部的形象描述,也是不滿情緒的表達。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需要干部“沉下去”,更需要干部“動起來”,讓干部走出機關大院,拿出更多的時間深入基層,深入社區、鄉村和企業,投身于服務群眾的實際工作中,既是對群眾路線的身體力行,更是對自身才干的鍛煉提高,是讓干部受教育,群眾得實惠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蹲點服務有利于密切聯系群眾,有利于提升機關干部的工作水平,更有利于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當然,蹲點服務只是推動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的一種措施,希望各地能創新思維,創新形式,推出更多舉措,讓教育實踐活動更好接地氣,促進黨員干部更快轉作風。(張占勇)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提升干部“微素養”守護黨的“生命線”
已是最后一篇
-
提升干部“微素養”守護黨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