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行各業進駐微信,微信公眾號成為各種聲音的新戰場。據悉,微信公眾賬號總數已超過580萬個。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對1376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6.7%的受訪者沒有關注微信公眾賬號;在訂閱者中,33.3%的受訪者表示會偶爾閱讀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內容,45.0%的受訪者表示從來不讀。 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90后所占比例為27.8%,80后比例為51.2%,70后比例為12.3%,60后及以上比例為8.7%。 調查中,56.4%的受訪者使用微信。其中,56.7%的受訪者明確表示沒有關注微信公眾賬號(以下簡稱“微信公號”)。在關注微信公號的受訪者中,生活服務類賬號和媒體官微的選擇比例最高,分別為57.3%和57.2%,其他賬號依次為:娛樂八卦(30.7%)、企業機構(27.3%)、咨詢閱讀(25.1%)。 江蘇某高校應屆畢業生葛正軍對于學校公共服務網站的微信公號格外關注。他說,這些賬號在畢業找工作時,可以隨時推送相關的就業信息,非常有用。雖然如此,葛正軍只關注了一些雜志、報紙、網站和相熟朋友開設的微信公號,“正規媒體的報道都是誠實客觀的,其他賬號營銷痕跡明顯,煽動性強的內容太多。” 山西省晉城市某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張晉(化名)在微信中則關注了自己所在機關及垂直機構的公號,但他坦言對他的工作沒有什么作用。“但前段時間中組部開通的‘共產黨員’(微信號:gcdyweixin)的公號,里面推送的外逃貪官生活側寫、公務員接待風氣等文章,經常成為我們討論的話題。” 楊婷婷是某電視臺新聞欄目編輯,同時她還負責運營該欄目的官方微信。她所運營的賬號主要有兩個功能,第一是與觀眾互動;第二是發布信息。運營一段時間以來,楊婷婷發現,與大家生活貼近性最高的一些生活知識、本地常識等文章非常受歡迎,閱讀量最高。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詹新惠認為,目前關注度比較高的微信公號和閱讀量比較高的單篇文章,都是生活、情感、娛樂類,這與互聯網特性是一脈相連的,依然穿著娛樂的外衣。“移動互聯網時代,僅靠一個標題就獲得幾十萬上百萬點擊量的情況依然存在。” 那么,動輒訂閱了5個以上公眾號的微信用戶,每天會閱讀推送內容嗎? 調查發現,45.0%的受訪者表示從來不讀微信公號推送的內容,33.3%的受訪者表示會偶爾閱讀,17.2%的受訪者表示經常閱讀,選擇每篇都讀的比例僅為4.6%。 數據顯示,文章本身有意義(35.2%)和推送內容有趣味性(33.5%)是讀者閱讀微信公眾號推送文章的主要原因。其他依次為:賬號值得信賴(6.9%)、貼合時事(9.1%)、博主聲譽(2.6%)、賬號福利多(4.1%)、界面友好(2.9%)。 葛正軍說,他對于朋友轉發的文章大部分不點開看。 中國人民大學新媒體研究所副所長匡文波認為,新媒體領域往往是渠道為王。公眾也需要一個功能集成的平臺,比如,一打開微信就能看到最新、最快、最全的內容,即使這些內容不是很精彩,但大用戶量仍然能轉化為大點擊量。 就來源而言,調查中,47.1%的受訪者所看文章來源于微信公號的推送,34.0%的受訪者是通過朋友推薦,18.8%的受訪者是其他媒體推薦。 看了之后,你會相信推送內容的觀點嗎? 調查中,46.8%的受訪者部分相信微信公號推送文章中的內容和觀點,12.0%的受訪者認為微信文章中的內容屬于個人觀點容易片面,17.8%的受訪者完全不相信,僅有5.2%的受訪者完全相信。 中國傳媒大學研三學生易紅發比較關注互聯網領域的最新動態,“由于微信公號誕生在互聯網背景下,因此有關這方面的討論有價值的比較多,對行業的觀察也更加細致和務實。”對于這些內容,易紅發有一個自己的篩選思路——與現實情況是否吻合,分析是否和邏輯。“客觀地講,有些人以為邏輯常識能勝過專業,而妄評時事,所述觀點都十分淺薄。” 詹新惠認為,有些微信公號觀點類的內容比較多,這能使大家看到多元化的觀點。事實上,“微信是對訂閱者整體思想水平的一個考驗”。作為一個個體閱讀者,要有非常強的甄別能力,轉發的時候更要慎重,因為后面會帶來一連串的影響。“同時要有獨立的閱讀能力,不能人云亦云”。比如關于歷史問題的評論,對于其中的史實史料,可以做一些查詢,考證一下他的觀點是否屬實。“長期閱讀公號文章,好的結果是會提高閱讀者的思辨能力,不好的結果就是會被拖入了一個閱讀怪圈,永遠跟著別人的觀點”。當然,這也是信息飽和導致的。(王品芝 孫震)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今年的月餅自費吃
已是最后一篇
-
今年的月餅自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