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三a在线,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暖暖 免费 视频 在线观看中国人体,亚洲国产精品suv

“作秀”的風險
發表時間:2014-09-10   來源:新民晚報

  網友偶遇官員撿垃圾,后者被贊親民,上周,這樣一條有策劃嫌疑的新聞遭遇網友的無情圍觀與質疑。過去不乏類似的新聞,總有那么一些路人甲會充當新聞當事人,他們發現官員的“先進事跡”,繼而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消息,官方及時捕獲繼而放大。這樣的新聞一經曝光往往會受到質疑,相對它實現的效果,官方所承受的壓力恐怕要大一些。

  官員是被冤枉,還是正如外界試圖揭穿的那樣,親民之舉是策劃出來的,事實層面很難有確切結論。不過,可以從經驗角度來做一些分析。政經領域的傳播方式早已形成傳統,一個官員尤其是地方一把手,他的工作無疑受到地方黨媒的重點關注,如果沒有及時報道,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媒體失職。目前各地都在沿襲這種傳播方式,基本可以排除媒體失職的可能,問題的關鍵是,傳統媒體的弱點顯而易見,其報道和事件發生存在較長的時間間隔,而網友因為在新聞現場,一旦將所見所聞通過新媒體發布,其傳播優勢就很明顯。因此,像網友偶遇官員撿垃圾這類新聞,一種可能是,它是新媒體背景下的一個產物。

  當然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即如很多網友所質疑的那樣,整個事件是策劃出來的,通過“虛構”一個新聞當事人,并使用新媒體來傳播這樣一次偶遇,達到親民的效果。考慮到當下政經領域報道傳統依舊在延續,可以從以下細節來確定事實真偽,那就是,看地方黨媒是否對官員這一行為做出了報道,按照目前的報道傳統,無論有沒有網友偶遇,地方黨媒勢必都會按部就班做出報道。如果沒有報道,很可能意味著當地對傳統報道方式的一次舍棄,新媒體受到重視,在這樣的情況下,那個新聞當事人當然值得懷疑。

  民間總是會對官員撿垃圾這類新聞發出質疑,這是因為,盡管網絡發展日新月異,但政經領域的傳播方式以及官員的行為模式依舊沒變,人們習慣于嚴肅、呆板的政經新聞,至于官員的親民表現,恐怕也偏離了民眾的預期。雙方相互強化對方的固有認知,如此一來,網友形形色色的偶遇,只會被解讀為一條用第三人稱講述的政經新聞,民間習慣性地表現出錯愕甚至質疑,不僅不適應,甚至還會反感這種現象,無論它真的是一次偶遇,還是一次人為制造的作秀。

  如果官員普遍不夠親民,那么新媒體在塑造官員親民形象方面的作用就很有限,這是因為,無論何種媒體形態,它們都只負責傳播,卻不會負責制造。傳播過程會失真,但技術正在彌補這種缺陷,尤其是新媒體,它們會拉近彼此的距離,單純依靠傳播來塑造形象,容易露出破綻。而目前的網絡輿論生態的批判偏好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包裝無疑是一項極具風險的工作。(何小手)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責任編輯:項麗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167318&encoding=UTF-8&data=ACESFgAAAAcAAE5cAAAAAQAV4oCc5L2c56eA4oCd55qE6aOO6ZmpAAAAAAAAAAAAAAAuMCwCFB_-he3ZuhFOMVI89h8pdOt07ZqrAhRL8G163EgrOP5fbS1rRDaW4LnAn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167318&encoding=UTF-8&data=ACESFgAAAAcAAE5cAAAAAQAV4oCc5L2c56eA4oCd55qE6aOO6ZmpAAAAAAAAAAAAAAAvMC0CFQCQR9eHIn0_PCLABEOjWn-ftN40DwIUTJbth9ndbYmgx6ulFEXvhG9MZwI.&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