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如果不研究互聯網的傳播功能與規律,不真正確立“互聯網思維”,不能以網絡使用者的需求為導向,再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和激勵,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對文藝的全局性的真實認知,還包括文藝的一部分未來
不久前,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特別提出要大力發展網絡文藝,這既體現了黨對當下文藝發展及文藝與理論、批評相聯動的陣地建設的自信,也反映了執政黨意欲把創新精神貫穿到創作生產全過程,加速發展文化產業、推動優秀文藝作品走出去的雄心。
作為社會主義文藝的一部分,網絡文藝的發展需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并以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為目標是毋庸置疑的。這里要說的是為達成這個目標,需要怎樣的觀念支持和制度保障。
準確把握互聯網文化的特質,是網絡文藝走向繁榮的先決條件
顧名思義,網絡文藝以互聯網為主要傳播載體,無論網絡文學、微電影、網劇,還是網絡動漫、脫口秀,其生存發展都與互聯網須臾不可分離。因此,深入了解這種生產-傳播方式崛起的社會心理背景,在此基礎上,準確把握互聯網文化的特質,不能不說是網絡文藝能否真正走向繁榮的先決條件。
就前者而言,網絡文藝的崛起,無疑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多元化密切相關。倘再說得具體,它是全球化與后現代背景下,包括消費文化在內各種通俗亞文化高度發展的結果。時至今日,幾乎沒有人否認,網絡化生存已是人普遍的生活方式。在網絡構成的虛擬空間,由傳統型“總體社會”解體帶出的藝術創作主客體角色的重構,造成了網絡文學在擁有極大自主性、便捷性同時,呈現出某種多樣、偶然和破碎化的特征,它對應的是人對世界乃一相連貫的文化系統的質疑,對單一理論框架、宏大敘事和終極解釋的抗拒。因此,在探尋自身情感表達及各種集體性情緒的發泄途徑與形式時,無論是戲仿或戲弄假大空、高大上,還是厭棄與反諷虛偽過時的道德標準、社會規范,都呈現出一種與過去不盡相同的新的樣貌。
這其間有些是合理的,體現著中國社會的進步,有些則需要作具體分析。因此,如何針對這種“互聯網生存”方式,深入體察廣大人群的喜怒哀樂,還原各種社會知覺與經驗的合理性;如何認真研究網絡文藝的創作傳播機制,調動更多專業人士與網民無縫對接,有效互動,從而創作出既有藝術品位,又貼近土地直面生活的時代藝術,是網絡文藝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一旦在繼續高揚純文學藝術的同時,我們能處理好“大眾化”與“化大眾”的關系,尤能以一種平等包容的態度,熱情扶持這個平臺上新涌現出來的各種新藝術,在精神創造普遍下沉化的今天,最大程度地激活人們的創造潛能,使之在面對社會治理與道德重建兩大艱巨任務時,有參與這個國家未來設計與夢想建構的神圣感、莊敬感,那我們就一定能在消除文藝創作舊有壁壘,落實文藝為人民宗旨的同時,引導網絡文藝朝向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
再說后者。雖然文藝就其根基而言只有一種,網絡文藝不能因傳播載體不同而置身于整個文藝之外。但我們又不能否認,隨著網絡、數字技術對印刷、電子技術的超越,由文字、線條和聲音構成的單一傳統媒介,確已為綜合性的多媒體所取代。由于集圖文聲像于一身,這種新的文藝與傳統文藝相比,無論在傳播向度與容量規制的突破方面,還是在交互性、即時性的視聽體驗方面,確實呈現出明顯的能級提升。由于揚棄了技術與藝術相割裂的舊的形式局限,這個新奇炫目的技術平臺無疑更匹配今天的時代,以及作為這個時代當然的新鮮力量、年輕人的喜好。我們無意于說誰擁有了網民,誰就擁有了網絡文藝,但如果不研究互聯網的傳播功能與規律,不真正確立“互聯網思維”,不能以網絡使用者的需求為導向,再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和激勵,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對文藝的全局性的真實認知,還包括文藝的一部分未來。
發展與互聯網生產力相匹配的因應能力,不能不說是當務之急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指出,今人處在長輩反過來要向晚輩學習的“后喻文化”時代。在這樣一個云存儲和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真正認識網絡文藝是藝術與技術、市場相接軌的產物,技術與文學的關聯在今天已變得空前的深刻和密切,然后積極發展與當今技術革命、互聯網生產力相匹配的因應能力,對每一個文藝工作者和管理者而言不能不說是當務之急。網絡文學的新技術背景固然并沒改變文藝的根本特性,但其所發展出的超文本等新的形態,以及用跟帖、彈幕的形式表達感受,用付費的形式作市場評價,用打賞的方式犒勞作者,以至倒逼其改變情節,調整故事,凡此種種,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藝術生產。對此,我們應該積極應對,認真研究。至于其背后所隱含的普通人對文化權利與藝術民主化的新訴求,更值得我們尊重,并花大力氣去營造。
今天,“互聯網+”的概念早已進入到文化領域。中國人的網上消費多與文藝有關,注冊簽約的網絡文學作者有250萬,網絡音視頻和游戲的使用者更多,網絡已成為當今文藝生產的主戰場。而隨百度、騰訊紛紛挾資進入內容領域,打造以網絡IP為核心的泛娛樂生態鏈,還有以網絡文藝為主要營收來源的網絡公司開始在國內外上市,這種具有很高市場化程度的民營主體,將所掌握的新技術與新人類相結合,所產生的力量,也推動網絡文藝成了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柱。我們歡呼這個時代的到來,更為網絡文藝點贊!
也因此,我們尤寄希望于它能健康發展,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絲毫不敢懈怠。目前來看,有些網絡文藝“粉絲文化”與“酷文化”的痕跡太過明顯,“惡搞文化”與“屌絲文化”的哄鬧未見收斂。凡此,無不與非中心主義、非理性主義的迷失有關。因此,在從主體準入、內容管理、市場秩序到行業自律等方面加快改革現行制度,使之更精細、完備的同時,對偏激、虛無和頹廢的情緒一定要善加引導,對低俗、色情和暴力的東西堅決抵制。要強調“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如此既不圖一己口快,也不為嘩眾取寵;既尊重公序良俗,又不逾越法律底線,在逐漸克服類型化、同質化的創作傾向的同時,不斷強化其創造性,提升其藝術品位,我們一定會迎來網絡文藝大發展的春天。 (汪涌豪/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不文明游客被遣返帶來什么啟示?
已是最后一篇
-
不文明游客被遣返帶來什么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