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成為今年以來學校安全工作的重點。在4月8日召開的全國學校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教育部、公安部就聯合聲明,今年將加強對校園欺凌、踩踏事故的專項治理。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校園暴力也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兩會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上表示,無論是來自于外部的,還是內部的校園暴力,都應當堅決防范、堅決制止,盡最大努力使這種事情發生率降到最低。
校園欺凌上升為教育工作重點,自然與近些年頻繁發生、影響惡劣的校園欺凌事件相關。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欺凌事件發生越來越頻繁、年齡和地域范圍越來越寬廣、欺凌和傳播方式越來越張揚。校園欺凌已經不再是校內小事,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醫者治病“急則治標”,誠如袁貴仁部長所言“沒有安全,教育無從談起,成長成才也無從談起”,對于近年來不斷出現的校園欺凌現象,下猛藥來個當頭棒喝顯得格外必要。從去年開始就備受中國網民關注的洛杉磯中國留學生施虐同胞一案,于今年2月份塵埃落定,涉嫌凌虐和綁架同學的3名中國留學生分別獲刑13年、10年和6年,引發國人深思。
法律懲戒、制度規范,就是最好的猛藥。對于那些極端的欺凌事件,該加以追究刑事責任的,就應當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該學校制度懲戒的,就應該從嚴執行懲戒。針對校園暴力,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表示,雖然立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國家法律的引導非常重要,如果說孩子們的校園暴力,還有老師打學生,罵一罵說一說就完事了,校園暴力這件事情永遠解決不了。從過去經驗來看,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當然,在專項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之后,還是應該進行耐心細致的“緩則治本”工作。這個治本工作,應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結合,應該是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諸多人文社會科學的聯動,應該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互補。規訓和懲罰只能約束外在行為,給予內心以愛和溫暖,激發他們的純真善良,形成內在良知的約束,才能真正讓孩子們遠離野蠻、真正成“人”。(肖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