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平等”與“平均”含義相近,后來多指人們平等享有社會權益,平等履行社會義務,以及人與人之間平等相待。我國古代的平等思想觀念,既包括統治階級中有識之士基于經世致用的平等設計,也包括勞苦大眾在擺脫剝削、反抗壓迫中提出的平等主張和口號。人無貴賤、刑無等級、男女平權等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成為我們今天建構理想社會的寶貴思想資源基本價值取向。
萬物齊一 無貴無賤
先秦諸家尤其儒家早已意識到不平不均會導致各種矛盾的產生和激化。孔子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認為社會要穩定發展必須實現“平”“均”,尤其經濟平等。孔子主張施行仁政,而“仁”的原始含義就是無等差的人。“愛人”“泛愛眾”“有教無類”等觀點,都體現了較強的平等意識。孟子提出“圣人與我同類”“堯舜與人同”“人皆可以為堯舜”等觀點,認為人性本善,其差別只是后天努力不同的結果,反對因出身不同而造成的不平等。
道家主張平等對待一切人,老子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要以善心和無差別的愛待人接物,通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做到“無棄人”“無棄物”。莊子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物”不僅是自然之物,還包括語言、思想、名譽、財富、地位、生死等人文之物。平等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也是物與人之間的平等,應將人放回自然之中,從物的角度來看待世界。“以道觀之,何貴何賤?”“萬物齊一,孰短孰長?”人和物沒有高下貴賤之別。
古代醫家向來奉行“平等待人,博施濟眾”的行醫之道,把患者當作親人。孫思邈《大醫精誠》明確主張“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刑無等級 均富尚同
《國語》云:“天地百物,皆將取焉,胡可專也。”在自然財富面前,人們的權利相等,誰也不能壟斷。《禮記》強調“惠均則政行”:“貴者不重,賤者不虛,示均也。”善為政者要通過均田、均賦、均役等方式克服貧富不均。墨子主張“兼愛”“尚同”,因為“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只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才能“舉公義,辟私怨”。法家的平等思想主要體現在法律方面,也最具現代意義。李悝提出治理國家應“食有勞而祿有功”,慎到主張事斷于法:“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商鞅強調律法平等,“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功過、職權、名分等都不能影響法的執行,打破了“刑不逮于君子,禮不逮于小人”的特權觀念。至今,“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信條。
在土地兼并導致經濟不平等而引發的農民起義中,“平等”成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和斗爭目標。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提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漢末黃巾起義提出的“天下太平”、唐末農民起義提出的“平均”“均等”“均平”等口號,以及明末李自成起義提出的“均田免賦”,無不以平等相號召。尤其北宋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出的“等貴賤,均貧富”,太平天國運動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等主張,更是道出了廣大底層民眾的心聲。
男女平權 同心治生
雖然封建社會長期存在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綱常禮教,但男女平等的思想和追求一直不絕如縷。針對東漢末年重男賤女的社會現實,《太平經》從“災害益多”和“王治不平”的角度指出賤殺女嬰的巨大危害,認為是一種滅種絕類的滔天罪行:“夫男者承天統,女者承地統,今乃斷絕地統,令使不得復相傳生,其后多出,絕滅無后世,其罪何重也!”主張男女應并力同心、平等相處:“女之就夫家,乃當相與并立同心治生,乃共傳天地統,到死尚復骨肉同處,當相與并力,而因得衣食之。”南宋袁采《世范》提出“男女本應平等對”,秋瑾也說:“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后?”都曾明確主張男女應平等、平權。
針對主流社會中“夫為婦綱”的思想,明末思想家李贄認為夫婦平等是世間平等的基礎,“夫婦正,然后萬事無不出于正”。他批駁“婦人見短,不堪學道”的觀點,認為見識長短不能以性別來區分。當時的社會禮教要求婦女不離閨房,剝奪了她們學習知識、增長見識的機會,才使得她們相對男子“見短”。他例舉了史上杰出女子的事跡,指出如果讓婦女也有機會學知識廣見聞,“恐當世男視之,皆當羞愧流汗,不敢出聲矣。”他主張男女婚姻應該打破門第、自由婚配,同時贊成寡婦改嫁,稱贊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自由戀愛。
唐甄《潛書》說:“天地之道故平,平則萬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則彼薄,此樂則彼憂。”均平、平等是天地間的準則,是百姓安樂、社會和諧的基礎。無論政治家、思想家基于經世致用而提出的一系列平等主張與措施,還是底層民眾反抗壓迫的政治訴求與抗爭口號,以及基于“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康有為《大同書》)的大同理想,這些都是我們建設共同富裕和共享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寶貴思想資源。(李飛躍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書店能否在商場里復興
已是最后一篇
-
書店能否在商場里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