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現代版“一飯千金”的故事。54年前,15歲的邳州小伙劉益標逃荒到了洛陽,當餓得幾乎暈厥時,一戶好心人給了他一家最好的口糧——一個大大的白蒸饃。為償還當初許下報恩的承諾,在多次尋恩未果后,2013年1月已經68歲的他只身來到洛陽,投入一生的積蓄30多萬元建起了種植、養殖立體農場,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并決定等農場成規模后無償送給當地人。 這是劉益標和他的豐泰農場。(資料圖片來源:新華網江蘇頻道) 1.逃荒中“蒸饃救命”“那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最香的飯”
故事源于1960年冬天,15歲的劉益標家里窮得揭不開了鍋,為了活命他和父親逃荒來到了河南洛陽,落腳在洛陽市伊川縣呂店鎮袁莊,住在村頭一座破爛的廟里。挨餓的日子里,能填飽肚子的都是香的,但是有那么一頓飯,劉益標至今都忘不了。 (資料圖片來源:襄陽百騰熱線) 當年在袁莊,當地老百姓家里需要人干活時,小劉就和父親就去幫忙?;顑焊赏炅?,對方管飯。就這樣,他和父親吃著“百家飯”活了下來。一年多后,饑荒逐漸過去,人們口中的“小劉”帶著鄉親們送的幾麻袋紅薯干返回了老家邳州,后來上學、工作、成家……但他一直念念不忘那戶好心的人家,不忘那樸實熱心的村民,不忘那大大的白蒸饃。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知恩圖報,努力報答村民的恩情。 2.知恩不忘報:為建農場 倔老頭向老伴“打欠條”
上戈鎮素有“中原蘋果第一鄉”之稱,但由于當地的種植方式比較單一,僅靠種蘋果的微薄收入老百姓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只有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率,才能使村民致富奔小康,劉益標想做一個帶領村民致富的先行者?!巴诵萸半m在工廠工作,但家鄉邳州農業很發達,我也很關注農業,對種植、養殖都不陌生?!?013年1月,劉益標和上戈鎮里峪村簽訂200畝土地承包協議后,便成為洛寧縣上戈鎮里峪村的一位“名譽村民”。和其他承包者只種植蘋果樹不同,劉益標不僅種植蘋果,而且還套種了山芋、西瓜、藥材。另外,為解決灌溉難題,他引電上山、引水上山,并開辟出一個大水池,養上了魚、鵝,以種植養養殖,以養殖反哺種植,充分實現土地的綜合利用率。為此,一年多來老劉已投入了30多萬元,初步建成了一個種植、養殖相結合的立體式農場,徹底改變了原來“靠天種地、畝產單一”的面貌。在農場掛牌儀式上,劉益標當著眾多領導和村民的面,鄭重承諾“等農場建好了、成規模了,我就把經驗和園子都留給當地人,安心回老家。” (資料圖片來源:襄陽百騰熱線) 一門心思要建農場報恩的老劉,家境其實并不算寬裕。 3.還有夢:不花國家一分錢 讓山區變成“花果山”
在洛陽洛寧縣上戈鎮建了農場,老劉還是一直想找當年那個袁莊?!霸谶@安頓下來之后,閑下來我就四處托人打聽,聽說有個地方叫袁莊,問了很多路摸過去,結果不是。后來又聽說有個村里有廟的袁莊,過去一看,就是它了?!眲⒁鏄苏f。當年的“小劉”再次看到袁莊的時候,破廟已經被翻修了很多次,水井早已坍塌,給他做白面饅頭的人已經離開人世。曾一起干活的老伙計張老康擦擦眼淚說:“50多年了,你怎么沒想著回來看看?!眲⒁鏄死蠝I縱橫:“也托人打聽過,但走的時候太小,連這地方叫什么、是哪個鎮的都說不清楚?!?
這是劉益標的農場。為了解決灌溉問題,劉益標“引水上山”,在農場的山頂建了蓄水池,同時搞起了養殖業。(資料圖片來源:新華網江蘇頻道) “我忘不了這里的救命之恩,也忘不了農村的苦日子,一定要讓老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劉益標說,等現在的農場上了規模,他還要到袁莊搞農業,帶著當地人致富?!拔业皆f跟鄉親們說過了,你們都是我的親妹妹,親弟弟。我要來這里,為老百姓做事!”劉益標說。2013年,他根據農場土地的特點,種了西瓜和藥材,每天都有經銷商開車來拉貨。“我這瓜比別人的熟得晚,現在是稀罕貨,所以能賣出好價錢?!崩蟿⒏吲d地說。說起未來,劉益標信心滿滿:“這里旱多水少,晝夜溫差大,適合種紅薯,未來4年我就種紅薯?!崩蟿⒈P算著走生態農業的生產模式,“選最優良的紅薯品種,加上科學的管理,一畝地收8000斤,每斤賣5毛,收入就是4000塊,種好了紅薯再辦個淀粉廠,加工粉條,一畝地再多掙2000元,剩下的粉渣我養豬,綠色無污染的豬肉,又增加一筆收入,豬糞反過來又能給紅薯地上肥料……”按照老劉的“如意算盤”,1畝地可以確保收入1萬元?!拔也换▏乙环皱X,5年靠種地養殖就能讓當地百姓實現小康,我不該感到驕傲嗎?” 老劉的理想是把山區建成“花果山”,春天看是花園,秋天看是果園,到處是撲鼻的香氣,還有一排排整齊的樓房。 “等蘋果樹結果子了,要打造純綠色無公害的生產模式,打上品牌,全世界去掙大錢?!崩蟿⒄f得很興奮?!暗冗@一套模式成熟了,我就把這些東西全部無償地交給他們,自己離開?!崩蟿⒄f,“我不圖錢不圖利,能實現這個夢想,我這輩子就有價值。” 道德點評:
一個饅頭值不值30萬?劉老漢用樸實的行動做了漂亮的回答。當劉益標人生最困難的時候,是一個饅頭的愛心救了他的命,沒有了這條命,何來老人的今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饅頭”。落水的時候有人奮不顧身,摔倒的時候有人扶你一把,事業不順的時候有人助你一臂之力,流落異鄉的時候有人給了你一杯水,傷心的時候有人循循善誘,這就是我們生命中的“饅頭”。一個“饅頭”的30萬回報讓我們感動,但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我們有沒有勇氣,和劉益標一樣去尋找我們生命中的那個“饅頭”呢?面對人生轉折上的“熱饅頭”,我們需要一顆感恩的心。
(責任編輯:盧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