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當廖仲賓在巴基斯坦完成技術指導準備回國的時候,外方的經理把他留在辦公室問道,你在國內每個月的工資是多少?平均每月3000元人民幣。廖仲賓回答到。那如果你留下來,我每個月給你3000美金,
你看可以嗎?那不行,廖仲賓笑著搖搖頭。那你要多少工資才肯留下來呢?
先生,對不起,不是錢的問題。我是中國工人,是我的企業培養了我,我才能從一個農民的兒子,成長為一名煉鋼技師,我只有在我的企業里,為我祖國煉鋼,我人生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體現。你回去,每天工作時間是那么的長,而工資報酬又不是很高,你留下來,我們可以給你工程師的待遇,只讓你作技術指導,你有什么要求和條件,我們都可以答應你。巴方經理仍不死心地邀請道。什么條件都沒有,謝謝你對我們中國工人的看重,我是一名中國煉鋼工,我的一切都屬于我的祖國。

廖仲賓。(資料圖片來源:新華網)
1.沸騰的鋼水 燃燒的青春:廖仲賓邊干邊學 他是自習教室“熄燈員”
1990年,廖仲賓從常州鐵路中專畢業成為南車眉山公司的一名煉鋼工。上班的第一天,跟著師傅來到煉鋼爐前,望著爐內沸騰的鋼水,看著師傅閑庭信步的操作,廖仲賓感覺到自己的青春也正在燃燒。但第一次的操作,卻讓他感覺到自己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長。當時,師傅臨時讓他往爐內加點石灰,他操起鐵鏟賣力地不停地往里加。在師傅喝斥的叫停聲中,廖仲賓滿臉羞愧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操作。師傅對他說,煉鋼不是賣力氣,加什么材質,加多少那是有科學要求的,雖然你在中專學習了很多,但那些是遠遠不夠的。
“用知識改變和改造自己,刻苦學習認真鉆研,當一名出色的煉鋼工。聽著師傅的話,廖仲賓暗暗下了決心。從此,他把工資花在了買書上,《鑄造合金及其熔煉》、《煉鋼500問》、《冶煉工藝學》是他手邊經常翻看的書籍。不到兩年,他就從爐前打雜工升為爐前一助。師傅看到他勤奮好學的勁頭,心里也格外喜歡這個老實又倔強的徒弟。師傅告訴他,煉鋼最難掌握的是過程溫度,一般在1600~1700攝氏度之間,出鋼溫度判斷誤差不能超過3~5攝氏度。精確的判斷爐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什么困難也擋不住這位年輕的小伙兒求知的熱情。邊學理論,邊在爐前實際操作中去驗證。為了練就一身真本領,他一爐一爐地盯,根據鋼水顏色判斷溫度,一班下來,眼睛又疼又腫。在那些日子里,他的臉頰、頸部被爐溫燒烤得脫皮,人也變得又黑又瘦。
1995年,他成為車間最年輕的電爐班長。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廖仲賓又開始電大的學習。當同事下班后,別人在打牌,他就跑到附近電大里找教室看書。在電大,廖仲賓是自習教室最后一個離開的學生,同學們都喊他是自習教室的“熄燈員”。憑著這一股子鉆勁,廖仲賓順利地拿到了大專文憑。2004年,廖仲賓晉升為煉鋼工技師,2007年他又成為中國南車最年輕的煉鋼工高級技師。
2.追求卓越 鑄就先鋒品質:鋼水優質率從75%提高到95%

廖仲賓。(資料圖片來源:中國南車眉山公司)
本世紀初,隨著國內鐵路裝備現代化和重載高速進程的加快,對鐵路貨車走行部件內在質量提出更高要求,而鋼水成爐性氣孔、夾雜物超標和優質鋼水率低則是國內冶煉行業共同面臨的技術難題。
看著一爐爐煉好的鋼水因質量問題白白倒掉,廖仲賓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主動從設備原理、使用情況、操作工序、工藝要點上進行全面分析,常常通宵達旦地守在爐前。無數個不眠之夜,終于成功攻克這一難題。
從2001年至今,他所在電爐四班創造了連續5500爐鋼水無成爐性氣孔、無夾雜物超標的新紀錄,被工友們稱為“億元班長”,為企業節約成本近600萬元。
廖仲賓敢于創新,2003年,他決定在班組率先實驗尚處于探索階段的爐外精煉(吹氬)技術。
“現在采用的這種新技術,既費工,又增加勞動量,別的班組都沒有采用這種技術,我們何必呢?”有工友勸他。
“如果我們能掌握這種新技術,會為企業創造很大的財富,現在受點苦,值得!”為了盡快掌握操作要點,廖仲賓率先在本班組試驗、收集工藝參數、開展對比實驗,最終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工藝操作流程,使眉山公司成為全國業內首家擁有爐外精煉技術的生產廠家,優質鋼水率從75%提高到95%以上,縮短煉鋼時間近2個小時、降低電耗20%。最近5年,眉山公司在南車鋼水質量評比中屢次名列第一。2006年,爐外精煉技術在鐵路行業普遍推廣應用。
“用知識煉鋼”,這是廖仲賓常說的一句話。當年從中專技校畢業的他酷愛學習,《鑄造合金及其熔煉》、《煉鋼500問》、《冶煉工藝學》等是他經常翻看的書籍。幾年來,他筆耕不輟,總結出近20萬字的工作體會,提煉出近百項工藝改進措施,有20項還寫進了鐵道部工藝標準。
3.“我是中國工人”:面對國外高薪聘請的“感恩”情結

廖仲賓作先進事跡報告。(資料圖片來源:四川省總工會網站)
2008年,南車眉山公司在巴基斯坦實現技術出口。在巴鐵鑄鋼車間,一系列問題擺在了廖仲賓面前:巴方冶煉操作人員對工藝不熟悉,巴鐵鑄鋼車間爐體為鉻鐵磚砌筑,導致無鎳B級鋼的鉻含量超標嚴重,同時注口磚為35MM型,造成澆注搖枕、側架時水紋、接火較嚴重,再加上經常停電,每開一爐鋼都常常需要十多個小時……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我國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式人廖仲賓!一次正要出爐的時候,測溫表壞了,巴方技術人員急忙去換,他們回來時看見廖仲賓正指揮工人出爐,巴方技術人員制止說:“沒有測溫表你怎么知道溫度呢?”“不用量了,現在是1635度。”廖仲賓堅定地回答道。固執的巴方技術人員安裝上測溫表一測,指針正好指在1635度。然而巴方技術人員似乎在賭氣,每一次出爐前都要問廖仲賓出爐溫度,而他報出的溫度與測溫表測定的溫度最多時候只差了2度,巴方技術人員信服地豎起了大拇指。在隨后測溫表徹底地壞掉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巴鐵鑄鋼車間就全憑廖仲賓的眼睛測定溫度出鋼,巴方煉鋼工人驕傲地告訴別的同事:“我們不用儀器測,但爐爐都是優質鋼,因為我們有‘中國廖’,他就是我們的測溫表!”。在他的努力下,巴鐵鑄鋼車間先后完成4項技術改造、鋼水產量從每周一爐提高到每天四爐,并創造了連續生產118爐優質鋼水的佳績,巴方技術人員豎起拇指對他說:“‘中國廖’,你創造了一個神話,四川工人了不起,中國工人了不起!”。
2009年9月,當廖仲賓在巴基斯坦完成技術指導準備回國的時候,外方的經理把他留在辦公室問道,你在國內每個月的工資是多少?平均每月3000元人民幣。廖仲賓回答到。那如果你留下來,我每個月給你3000美金,你看可以嗎?那不行,廖仲賓笑著搖搖頭。那你要多少工資才肯留下來呢?先生,對不起,不是錢的問題。我是中國工人,是我的企業培養了我,我才能從一個農民的兒子,成長為一名煉鋼技師,我只有在我的企業里,為我祖國煉鋼,我人生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體現。你回去,每天工作時間是那么的長,而工資報酬又不是很高,你留下來,我們可以給你工程師的待遇,只讓你作技術指導,你有什么要求和條件,我們都可以答應你。巴方經理仍不死心地邀請道。什么條件都沒有,謝謝你對我們中國工人的看重,我是一名中國煉鋼工,我的一切都屬于我的祖國。“我是中國工人”,平凡的話語,彰顯著共產黨人廖仲賓人在國外、心系祖國、實踐對國家和民族承諾、為祖國爭光的偉岸胸襟。
廖仲賓的故事,讓小編想到了身邊那些在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人們。把工作中看起來很小的事情做好、做精、做細,工作才能出更多的成績,自身的能力,也才會有所突破!他們的故事看似平淡,但仔細琢磨,就能感受到立足崗位,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的內在精神。“敬業奉獻”不是一句空話,它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行動去踐行職業操守。廖仲賓從一名普通工人做起,刻苦鉆研,最終憑借知識和技術引領公司發展。也正是因為無數個廖仲賓,無數個這樣的你、我、他,我們的事業才能夠發展,我們的社會才得以進步。
(責任編輯: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