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記者劉錚 侯大偉 樊曦)改革,決定了當代中國命運,影響著未來中國走向。
改革,激發了中國經濟活力,推動著發展方式轉變。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新時期。
近十年來,改革成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為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體制基礎。
改革激發活力,推動中國經濟蓬勃發展
出資100億元、持股16%,代表民間多方出資人利益的城市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基金,5月30日簽約投資西氣東輸三線工程項目。民間資本進入石油石化領域邁出重要一步。
最近一段時期,相關部委密集出臺了一連串鼓勵民間投資實施細則。這是繼2005年國務院出臺“36條”、2010年出臺“新36條”后的又一重大改革部署,預示著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將更加充沛。
“科學發展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而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動力和空間,依然要靠改革提供和開辟。”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說。
——市場取向的改革,激發了企業作為經濟細胞的活力,匯聚成中國經濟的滾滾洪流。2003年至2011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10.7%,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速的2.7倍。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忘不了自己2002年剛上任總經理時的遭遇:債主追債,辦公樓被查封,法院送來傳票……“國企必須放手在市場里搏擊”,他們大力兼并重組,加大技術創新,從昔日負債累累,發展到2011年利潤達158億元。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國企一舉走出困局,成為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
破繭成蝶,翩翩飛舞。國家不斷改善非公經濟發展體制環境,非公經濟對中國經濟貢獻率已達60%左右。中興、華為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世界第一、第三,沙鋼、華為榮升世界500強,民營企業今非昔比,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因子。
——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暢通了金融血脈,在迎戰國際金融危機的狂風巨浪、應對世界經濟新的曲折局面中,發揮獨特作用。
5月16日,央行溫州市中心支行首次正式對外公布,4月份溫州市民間借貸綜合利率平均水平為21.58%,新的金融體制改革正“試水”溫州。此前,中國用了7年時間,完成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曾被一些西方媒體指稱“技術上已經破產”的國有商業銀行,迎來了發展黃金期。
——市場化取向的改革,使得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完善,成為中國經濟有效熨平波動、保持平穩發展的有力保障。
6月7日,央行宣布降息,同時調整了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上下限,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隨著改革的推進和政府職能的轉變,中國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完善,靈活性和前瞻性大大增強,這使得近十年中國經濟的穩定性比過去大大提高。”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說。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市場化改革仍處于攻堅期,下一步要進一步破除壟斷、放開準入,真正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面臨攻堅,改革仍任重道遠。
- 上一篇:
-
[科學發展 輝煌成就]民主政治十年進程三大看點
已是第一篇
-
[科學發展 輝煌成就]民主政治十年進程三大看點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