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世界首條高寒地區高速鐵路哈大高鐵開始試運行。 新華社發
黨的十八大即將在京召開,為更加全面地反映黨的十六大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本報的“迎接十八大特刊”圍繞科技創新、教育、文藝創作、環保、社保、交通、醫療衛生、金融、外貿、旅游等方面,通過綜述、圖表、圖片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呈現這些領域十年間所取得的新成就及新變化,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極大關注。他們在肯定這種報道方式的同時,也紛紛來信來稿講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各種可喜變化。
交通:拉近親情的距離
《光明日報》十八大特刊呈現了我國交通發展的縮影,讓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交通變化。因為外祖父住在海南省五指山下的一個農場,而母親嫁回了外祖父的老家——江西贛州的一個小鎮,所以我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母往返于江西和海南之間。
1994年,我還在上幼兒園時,就跟著父母坐汽車顛簸到廣州,然后在洲頭咀碼頭乘客輪去海口。汽車要從傍晚坐到第二天上午,輪船的整個航程則要30個小時,遇到大風浪還不能成行。后來,家鄉小鎮上來了不少講普通話的鐵路工人,父親還經常騎單車帶我去修鐵路的地方玩,那就是京九鐵路。1996年,山坳圍繞的小鎮終于有了火車站,去廣州可以火車直達。
我在黃埔港第一次見到巨輪是1999年。我記住了那個很美的名字——椰香公主號,這艘堪稱豪華的郵輪能抗7級大風,搭載800多人、100多輛汽車和不少貨物,并且只需18個小時就能到海口,比之前的客輪快了10多個小時。
上大學后,我去海南趕上了2004年開通的粵海鐵路。在廣州坐上去海口的火車,到雷州半島后不用再下車坐船。我第一次體驗到了待在車廂里過海的感覺。粵海鐵路的大輪渡船可以直接拆分車廂輪渡過瓊州海峽,然后再恢復火車前后車廂,開抵海口。現在,從廣州去海口的火車每天四列,只需11個小時,100塊錢左右。
其實,從廣州到海口的飛機很早就有了,而贛州近兩年也有了一班直達海口的飛機。隨著民航業的發展,機票越來越便宜,一個月的工資不再窘迫地只能買一張船票了,買張贛州直達海口的特價機票700多元,工資綽綽有余。贛粵高速2005年全線通車后,從贛州到廣州走高速也只需4個小時,再從廣州坐飛機去海口,全程也就5個小時。
高速公路、鐵路和民航的發展,讓我的探親路選擇更多,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讓親情更近。聽說將來還有海底隧道,那時開車就能直接過海。隨著國家不斷發展的交通建設,這灣淺淺的海峽將變得平坦如陸。(江西贛州 王皇)
教育:滴滴熱情融入大海
我是一名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語文老師,十年來,我的職業成長的點點滴滴可以匯集成這樣一種職業信念:中國基礎教育科研大有可為,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自覺地、堅持不懈地追求,摒棄應付和造假,我們在專業成長過程中的每一點努力都會化作推進基礎教育科研進步的實際力量。
在十年的時間里,我在基礎教育科研的路上努力耕耘,先后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人民網教育頻道等發表了近20篇探究教育教學的文章,長的數千字,短的幾百字,它們就像一滴滴凝聚教育熱情和思考的微小水珠,融入了基礎教育科研的大海。
還記得2008年5月8日,我的稿件《道德經中的語文教育之道》在《中國教育報》發表。這篇稿件的原稿是我在2004年讀教育碩士學位時的作業,后在《中國教育報》編輯的建議下,進行了壓縮修改。非常感謝報社編輯對我文章的認可,使我更加堅定了搞基礎教育科研的信心。
2012年8月開學后的一天,當我查看桃李網時,看到了廣東網友郭少青老師給我發送的鏈接,我打開鏈接,看到《中國教育報》第一版刊登了我的文章《不要硬教橡籽如何長成橡樹》。當我打開光明博客時,看到了東北網友王志光老師收藏這篇文章的消息,還說,如果有機會,我們之間要好好面談一番。從此,我在基礎教育科研的一畝三分地里又多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都是熱愛教育科研的普通教師。
十年一回首,在基礎教育科研的路上,像我們這樣普通的一線教師,不再是少數,而是越來越多,也正是因為基礎教育科研之路越走越寬,我們才在每一個普通而平凡的日子里,不斷反思教育最本真的實踐和理論,并日積月累地收獲著點點滴滴。(甘肅蘭州 馬得清)
醫保:百姓笑聲更甜
“女兒得救了,43000元醫藥費全給報銷,以前哪有這樣的好事!”10月18日,農婦周秀英指著住院結算單,笑得滿臉燦爛。家住湖南省瀏陽市張坊鎮茶園村的她,家境一般,當初聽說治療小女兒麗麗的先天性心臟病要花好幾萬元,她幾近絕望,整日以淚洗面。瀏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療保險中心干部,開展“進千家門,解千家難”活動,給地處邊陲山寨的周家送來了醫保新政的春風:“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已納入醫療保險費用包干病種,大媽您就放心送麗麗治病好了。”這次麗麗在湘雅醫院手術住院,自己只需負擔伙食費,其余一分錢不用掏,高興得周秀英逢人便說:“花點小錢參保真值,再窮也要留出買醫保的錢”。今年來瀏陽市類似麗麗的45名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受惠獲救。截至目前,瀏陽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達95.5%。對比2007年,全市醫保待遇支付顯著上升:城鄉居民從6340萬元提高到2.234億元,城鎮職工從5458萬元升至9232萬元。
全民醫保,讓瀏陽更多百姓得到實惠。2008年啟動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實現了醫保從無到有的歷史跨越;2012年實施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具有瀏陽戶籍未參加城鎮職工醫保的城鄉居民,享受同等醫保待遇,醫保從城鎮擴展到農村,開創了“全民醫保時代”的壯舉。醫保待遇大幅提高。一個結算年度內,醫療保險基金最高支付限額為10萬元每人。報銷比例為: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的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高達90%,鄉鎮級醫院75%以上,二級醫院達60%,三級醫院達45%,從此結束了“大病拖、小病扛,危重才往醫院抬”的歷史。(湖南瀏陽 徐松竹)
社保:讓老人們無后顧之憂
看了《光明日報》十八大特刊中關于社保的報道,我的感觸很深。在我身邊有許多關于社保的故事,對于老年人而言,沒有后顧之憂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我的父親原是民辦教師,2006年根據國家規定,以“特殊群體”的形式參繳了社保,現在已領取社保工資4年。父親常說自己是上班族,當時一共交費近2萬元,現在每月可以領1700多元,辦社保很劃算。父親在一家自來水廠做零活,每月還可以領到1600多元工資。這不,2009年,父親又給母親辦理了個體社保,到明年就可以領取了。父母很知足,也很幸福,他們常說,辦理社保當時雖然手頭比較緊,但以后可以減少子女的負擔,我們感到很欣慰。
我的岳父母是在2011年以個體的形式辦理的養老保險。岳父母沒有經濟來源,僅靠種8畝水地維持生活,且岳母體弱多病,不能干重體力活,去年修建公路征地2畝多補償7萬元,考慮到岳父母以后的生活來源,與老人商定后,我們決定將這筆征地補償款用于辦理兩個老人的養老保險。幾經周折,終于辦理成功,從明年起就可以領取社保工資,當我把紅色的《職工養老保險手冊》拿給岳父母看時,兩位老人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他們說:“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讓我們老兩口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進步,國家惠農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在民生問題上,百姓對“社保”越來越關注,我身邊的親人幾乎都成為“社保受益人”。我想發自內心地說:感謝國家想農、為農、幫農的惠農好政策,為養老事業保駕護航,讓老人們共享改革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內蒙古化德 郝鳳雄)
- 上一篇:
-
科學發展觀對黨的發展理念和執政理念的創新
已是第一篇
-
科學發展觀對黨的發展理念和執政理念的創新
- 下一篇:
-
(十八大代表風采)朱慧慧:"翔音"姑娘最美麗
已是最后一篇
-
(十八大代表風采)朱慧慧:"翔音"姑娘最美麗